平遙推光漆器:一“器”精緻,足以動人

新華社太原12月29日電 題:平遙推光漆器:一“器”精緻,足以動人

新華社記者劉翔

水杯手還會抖,拿起畫筆卻是紋絲不抖——這是84歲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生金老人大半生練就的真功夫。這項讓他癡迷至今,每天仍堅持“上崗”五六個小時的傳統技藝,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遙推光漆器。

平遙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已有數千年曆史。“春秋戰國時已具雛形魏晉南北朝工藝已達到較高水平明清兩代,隨着晉商實力的增強,平遙推光漆器遠銷俄羅斯東南亞一帶。”薛生金說,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此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介紹,平遙推光漆器製作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工序。其中,漆工環節的工序相當細緻複雜。“光是刮灰就需要五到六次,而且每次都必須等刮上去的灰乾透,才能進行下一次刮灰。”薛生金說,漆器的底漆多以深色亮色爲主,上面繪以圖案。過去,漆器以具有民族風格的圖案居多,如古典小說戲劇中的故事人物等,隨着時代發展,圖案也變得更加豐富。

平遙推光漆器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工藝,用料也頗有講究。其使用的是黃土高原特有的一種天然漆料——大漆,即漆樹割掉樹皮後流出的漿汁,以此製作出的漆器環保無毒,經久耐用,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工藝價值。過去,在平遙百姓家中,常見以推光漆器製作的屏風角櫃首飾匣等

平遙推光漆器的發展幾經興衰。據薛生金回憶,1958年,集體性質山西省平遙縣手工業聯社推光漆廠建廠工人只有十幾個,還不是單純做漆器,“技藝是傳承下來了,漆器卻出現積壓日子不好過。”又過了幾年,到20世紀60年代,特別是1962年,廠子運營已相當困難,一度瀕臨倒閉。轉機出現在1964年,“那一年,北京外貿單位來人簽了合同,把廠裡原來積壓的產品全部收購一空,還增加了新訂單,一下子把廠子救活了。”

至20世紀70年代,平遙推光漆器已經成爲山西省出口創匯的主要產品之一,遠銷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

如今,平遙推光漆器仍然是古城標誌性的“符號”之一。來到這裡的人們常常尋訪古城,爲抱得一器而歸。近年,平遙縣還設立了薛生金工作室,以薛生金老人牽頭,整理技藝資料,舉辦漆藝培訓班,使這一古老技藝得以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