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換房過年”不能全憑良心“開盲盒”

“春節期間,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周圍好一點的酒店大牀房普遍在一千元左右,春節7天價格直逼近萬元,換房就等於是賺了。”據報道,近來人們紛紛開始計劃春節假期。同時,一些熱門旅遊地的酒店價格一路飆升,讓不少手頭不寬裕又渴望出遊的年輕人望而卻步。“換房過年”應運而生:人們在社交平臺上發佈想要換房過節的帖子,尋找目的地契合的換房“搭子”,約定你來我家,我去你家。

理想情況下,如此“資源置換”當然不乏好處。一方面,人們不再需要爲春節熱門旅遊地“一房難求”的情況發愁,更不必爲此支付過高溢價,是低成本體驗異地生活的一種創新實踐。同時,相較於標準化卻缺乏地方特色的酒店,通過互換住進當地人家中,也能有更多機會體驗風土人情和在地文化,彷彿開啓一場“生活在別處”的冒險。

南方遊客在東北體驗“冬天室內穿短袖”的快樂,北方人在廣東感受家中喝工夫茶的儀式感,也不失爲一種沉浸式體驗。

當然也要看到,陌生人之間的信任終究有些不可控。正如報道中所說:主打信任的換房之旅更像是良心的“對賭”,是省錢和誠信之間的“拉鋸戰”。有人賭贏完成了美好旅途,也有人賭輸被臨時“放鴿子”,體會深夜在異鄉訂不到酒店的窘迫。

其實,“換房過年”的風險敞口還不止於此。比如,在修圖技術如此發達的當下,你所看到的房屋品質可能是美顏過後的“照騙”。而且,這些住房畢竟是高度關乎個人隱私的起居之所,一旦出現侵犯、泄露隱私的情況,如何有效維權是個難題。

另外,雙方簽訂的換房協議可能多是私下擬定,如果對其中的一些細節沒有具體約定,比如房屋的物品清單、損壞賠償標準等,在雙方基本信息也難覈實的情況下,一旦出現糾紛,界定責任、尋求賠償方面可能都較爲困難。

其實,南北“換房過年”與此前流行的“特產互換”風潮類似,本質上都是陌生人社交。對參與者來說,當網絡關係延伸到現實中,人們在誠意待人的同時,也有必要保持一份基本的警惕心,提升維權意識。畢竟,誰也不能確定網線那頭親暱喊着“家人”“姐妹”的網友,到底是堅守契約精神、懂得尊重的小夥伴,還是純粹將你視爲待割的“韭菜”。

面對大家的共享熱情和需求,有關部門和相關平臺不妨因時而變,讓相關規則更加細化,讓互換者的權益有更多保障。事實上,當下的“換房過年”需求與民宿業務、住房中介業務有頗多重合之處。有關平臺基於既有的信用認證體系,爲有類似需求的遊客提供“彼此發現”和第三方擔保的服務,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信任困境,解決大家的後顧之憂,也不失爲一種新的商機。

總之,“換房過年”事關人身和財產安全,不能成爲全憑良心的開盲盒式“對賭”。當基本規則更爲明確、維權路徑更加清晰,大家才能更開放、從容地進行嘗試。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任冠青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