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幹、喉嚨癢…秋燥 多喝水沒事
插圖
秋天氣候涼爽,不像酷熱的夏天讓人總想多喝水,然而中醫師表示傳統中醫有「秋燥」說法,認爲秋天常有肌膚乾燥、乾咳等燥症,此時適度補充水分更加重要,但也別抱着水桶狂喝,以免水過量造成器官負擔、電解質失衡。
時節進入秋天,義大醫院中醫師馬易世說,古人認爲秋主肅殺之氣,也發現秋季氣候較乾燥,容易出現肌膚乾燥、乾裂、乾咳、喉嚨搔癢、嘴脣乾等情形,他提醒民衆要注意補充水分,若覺得口渴、小便偏黃就更要多喝水。
不過他也提醒,對中醫來說有時秋燥不只是節氣造成,偶爾指人體陰液不足導致的疾病,這時光喝水成效不大,建議民衆若有咳嗽、發熱、牙齦腫痛、咽喉痛等情形,最好請中醫師診治,依燥症涼、溫、內、外特性對症下藥。
至於平日飲水,他認爲中醫講求中庸,過與不及都不好,建議一般狀況每天喝2000、3000毫升即可,更別一口氣喝太多,有些人以爲多喝水可以排結石、除毒素,抱着水桶猛灌,結果吐得一塌糊塗,對身體反而造成傷害。
「生化過程幾乎都在有水的環境進行!」馬易世說,人體約有70%是水,可見喝水是門大學問;根據中醫藥典籍記載,古代醫家對水的分類很講究,至少可分爲急流水、回瀾水、甘瀾水、井泉水、陰陽水、露水、百沸湯等。
他強調,儘管水有很多種,但以現代觀點來看,其實只要是新鮮潔淨、軟硬度及酸鹼度適中,且經過煮沸的自來水就可以,雖然有些人推崇RO逆滲透水,但這種水將各種有益的礦物質全部濾除,喝下肚對人體也不見得有幫助。
中醫多建議喝溫水、熱水,但馬易世強調必須因狀況而異,儘管理論上溫水最好,但假使小朋友出現喉嚨痛等熱症現象,喝溫熱水反而更不舒服,這時小口喝點涼水可緩解疼痛,平時喝水也只要適溫即可,太熱太冰都不建議。
他補充說,喝水除了解渴功能,有時也關係着疾病的治療,例如中醫所說的外感風寒症,適度飲用溫熱水即有助於強化辛溫解表中藥的療效,另外溫熱性疾病通常伴隨大量出汗、發熱、便秘症狀,足夠飲水對緩解疾病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