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真正的耐心資本,保險業高質量發展3.0版頂層設計出爐
3.0版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文件落地,敲定強監管、防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三大中心任務,對我國保險業未來5到10年的改革發展作出系統的謀劃和安排。
9月11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若干意見》),涉及嚴把保險市場準入關、嚴格保險機構持續監管、有力有序有效防範化解保險業風險、增強保險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等10條重點內容。
此前,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市場權威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若干意見》對保險業未來的重點領域改革,既有集中的描述,也有細緻的部署。其中很多內容都是首次提出,比如,首次提出積極培育中國特色保險文化;首次在頂層設計中提到推動商業保險年金的發展;同時也是首次在國務院發佈的文件中對保險業的功能和定位進行新的表述;首次提出發展浮動收益型保險等。
該市場專家表示,如何進一步推動保險業的高質量發展,《若干意見》對保險行業從頂層到中層到具體細節都進行了系統的部署。從理念上提出,要樹立正確的經營觀、業績觀和風險觀,加快由追求速度和規模向以價值和效益爲中心的轉變。這將有助於保險業更好地爲經濟穩健運行提供有效緩衝和風險屏障,促進保險業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中爭取更大作爲。
敲定5到10年發展目標
《若干意見》提出到2029年,初步形成覆蓋面穩步擴大、保障日益全面、服務持續改善、資產配置穩健均衡、償付能力充足、治理和內控健全有效的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框架。保險監管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監管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高。到2035年,基本形成市場體系完備、產品和服務豐富多樣、監管科學有效、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保險業新格局。
在深化保險業改革開放方面,《若干意見》明確了三項任務:持續健全保險市場體系、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比如,《若干意見》提出健全產品定價機制,強化精算技術運用。推進產品轉型升級,支持浮動收益型保險發展。
“這些表述是人身保險領域的產品轉型升級的未來工作重點。發展浮動收益型的保險也是指導行業未來向浮動收益型的保險,包括分紅險、萬能險等保險去轉型。”另一位業內權威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
該專家稱,一直以來監管部門始終強調推動保險業迴歸保障、聚焦主業,取得了很多成效,但對於什麼是保障行業一直有不同的理解,有觀點片面認爲分紅險、萬能險偏離了主責主業。實際上這些險種都是保險保障保險產品,同時是一種浮動收益型的保險產品。《若干意見》提出這樣的發展方向也是基於行業目前的發展階段,在近兩年利率快速下行的背景下,對行業未來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一些明確的方向。
培育真正的耐心資本
去年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位列第一。
今年以來,“耐心資本”一詞頻頻出現,保險資金作爲“耐心資本”的重要來源之一,如何在科技金融領域發揮金融支持的關鍵作用,備受關注。
在提升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方面,《若干意見》提出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服務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優勢。
具體而言,《若干意見》提出健全覆蓋科技企業全生命週期的保險產品和服務體系。同時強調,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優勢。培育真正的耐心資本,推動資金、資本、資產良性循環。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力度,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引導保險資金爲科技創新、創業投資、鄉村振興、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上述業內專家表示,可以看到《若干意見》對保險資金未來投資使用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引導。特別提到要培育真正的耐心資本,推動資金資本資產良性循環。
中國人壽副總裁劉暉日前表示,會堅持着眼長遠的投資佈局,會發揮保險資金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的優勢,踐行長週期考覈理念,適時適度開展逆勢投資,跨週期配置。在普遍樂觀的時間關注風險因素,在普遍悲觀的時間尋找邊際利好,聚焦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方向,服務於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中國平安首席投資官鄧斌近期也表示,壽險負債久期長、資金規模大,能夠爲長期項目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可以通過股權投資等多種方式,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技投資。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保險公司爲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推廣應用等提供保險保障6萬億元。截至7月末,保險資金長期股權投資2.7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若干意見》還提出完善保險資產風險分類制度,強化逆週期監管,優化償付能力和準備金監管政策等。
第一財經獲悉,爲了引導保險資金爲科技創新、創業投資、鄉村振興、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提供支持,接下來,監管部門將出臺專門的配套政策,對償付能力等規則進行優化。
高質量發展政策文件不斷出臺
夯實制度基礎,是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之一。
2006年,保險業“國十條”出爐。當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保險業改革發展問題,隨後發佈《國務院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提出,加快保險業改革發展成爲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在清楚認識當時保險業發展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的基礎上,強調要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做大做強,發展中國特色的保險業。
2014年7月,保險業“新國十條”出爐。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度部署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隨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發佈,內容提出更多將保險業置於經濟社會的整體佈局中統籌考慮,與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國家綜合治理緊密聯繫在一起,加快保險業發展從行業意願上升爲國家意志。
此次《若干要見》也被市場視爲3.0版頂層設計。“與此前相比,此次《若干意見》內容更加全面,既有強監管,也有防風險,還有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業內專家表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就13次提及“保險”一詞,對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近期,促進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件不斷出臺,僅7月、8月兩個月,《關於加強和改進互聯網財產保險業務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關於加快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反保險欺詐工作辦法》紛紛出臺。
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我國保險業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從規模體量看,截至2024年6月末,我國保險業總資產爲33.8萬億元,而同期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本外幣資產總額爲433.1萬億元,保險業資產規模約爲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的7.8%,在金融業中的體量相對較小。
今年6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雲澤在2024陸家嘴論壇上明確提出,從金融結構看,保險業資產僅佔我國金融業總資產的7%,而國際平均水平在20%左右。加快發展保險業,有利於改善金融市場結構、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增強金融體系穩健性。從資金供需看,保險資金久期長,具有跨週期屬性。壯大保險資金,有利於培育“耐心資本”、熨平經濟週期波動、推動“資金—資本—資產”良性循環。從保障範疇看,保險保障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拓展和豐富,與時俱進樹立大保險觀,能更好地爲經濟穩健運行提供有效緩衝和風險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