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膜焚燒掩埋釀汙染 醫示警:塑膠微粒有毒性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耀東指出,長期使用農膜,產量反而減少,甚至影響環境與人體健康。記者林奐成/攝影
農民種植作物時常用的「農業用塑膠膜」(農膜)並非「公告應回收廢棄物」,但因使用量巨大,農業部及環境部近年鼓勵農民將其回收再利用。然而,全臺缺乏統一的農膜回收機制,加上產出時間不定、產地分散又夾雜泥沙,導致回收業者不願收取,多數農民自行處理,衍生焚燒與掩埋亂象。
對於焚燒農膜,林口長庚醫院臨牀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分析,若農膜材質是「聚氯乙烯」,加上不完全燃燒就會產生戴奧辛。他說,戴奧辛主要來自工業製程中未管控的廢棄物燃燒,容易累積在食物鏈,會存於動物脂肪組織,也有遺傳毒性,間接傷害細胞DNA,「戴奧辛短期高量暴露,會引起皮膚病變及肝功能異常;長期低量暴露,會引發惡性腫瘤、免疫力異常、流產等。」
至於掩埋亂象,顏宗海指出,目前無法確認塑膠微粒或更小的「奈米塑膠微粒」(nanoplastics),是否會污染農產品,但是土壤中的塑膠微粒若污染地下水,就會有食安疑慮。他強調:「國內外研究指出,塑膠微粒會污染到水源,河川、海洋裡面有塑膠微粒,會進入魚的身體、食物鏈和我們人體。」
顏宗海表示,動物實驗和細胞實驗證實,奈米塑膠微粒是有毒性的,「我們知道它對人體有危害,但是目前醫學瞭解不多,不知道是否增加癌症風險」。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耀東指出,農膜使用初期能提高作物產量,因此全球使用量持續增加,每年超過200萬公噸,但研究顯示,長期使用後產量反而減少,甚至影響環境與人體健康。
林耀東分析,農膜埋入地面後可能破碎成小於5公釐的塑膠微粒,不只存在土壤表層,更會被水帶往深層,甚至進入地下水系統,流佈至整個生態圈。
他指出農膜危害的四大階段:隨着時間推移,塑膠微粒污染可能逐步影響土壤健康、作物產量與生物多樣性,最後累積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體。
林耀東認爲,塑膠微粒終將透過水或根圈跑到植物,以後將遍佈全世界的土壤,「這是慢性中毒,就像二仁溪污染,等我們發現有問題時,已經對環境和人體造成破壞及影響,到時就無法挽回了」。
臺南關廟鳳梨產地,農民掩埋農膜。記者林奐成/攝影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牀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記者杜建重/攝影
屏東枋寮鳳梨產地,農民掩埋農膜。記者林奐成/攝影
屏東車城西瓜產地,農民焚燒農膜。記者林奐成/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