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失能死亡農保纔給付 農民職災保障可借鏡日本
▲農民長期務農搬重物或彎腰,常造成嚴重職業傷害,但目前農保給付種類只剩生育、失能與死亡,若農民因職災而無法工作,期間將完全沒有收入,保障嚴重不足。(圖/視覺中國CFP授權提供)
文/林慧貞
義大醫療財團法人義大醫院曾收治過一位賣木瓜牛奶的患者,因腰椎疼痛要求開診斷書,申請職災給付,醫師覺得奇怪,賣飲料怎麼會賣到腰椎出問題?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這位患者平常種木瓜,農閒時才自產自銷賣木瓜牛奶,投保餐飲相關勞保工會,腰椎受傷主因應該是長期務農搬重,但農保沒有職業災害給付,勞保纔有,因此這名患者只能用勞保名義申請職災給付。
想當然爾,因賣飲料導致腰椎受傷,成功申請職災的機率極低,醫師只能勉爲其難請他先詢問投保的工會或勞保局可行性。
工作到殘障、死亡,農保纔有給付
姑且不論這名患者有無刻意詐領勞保職災給付,此案例反映出農民受傷時求助無門的困境。
截至今年五月,全臺有121萬6092人保農民健康保險,民國84年全民健康保險開辦後,農保中原有的醫療給付,便整合到健保,農保給付種類只剩生育、失能與死亡。
臺灣職災保障最成熟的是勞保,現行勞保條例包括普通事故保險和工作導致傷病死亡的職災保險,後者又可分爲職業病和職業傷害。
勞保認定嚴格、給付較多,勞工在家不小心跌倒腰閃到可拿到普通事故給付,但若因工作搬重物導致椎間盤突出,除可獲得醫療給付,因不能工作而沒有薪資,從不能工作的第四天起,就可以領取「傷病給付」。
「也就是說,現行農民因爲務農受傷,除非達到失能(殘障),甚至死亡,纔有機會領到給付,中間全部跳過。」屏東縣政府勞工處處長林德輝表示,農民受傷不像勞工,可以請領生活津貼、復健資源,「且職災概念不只事後補償,預防纔是最重要的。」
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在屏科大辦的「農業勞動力者職業傷病研討會」表示,臺灣討論職災保險,經常聚焦在「補償拿多少」,但其實最重要的概念是如何預防,並讓受傷的人回到職場。
他舉德國爲例,德國政府相當重視勞動安全檢查,若工作環境遲遲沒改善,風險太高,隔年職災保費可能就變兩倍,「越進步的國家,勞工一輩子拿不到職災給付。」
單獨立法,或《職災法》擴大適用農民?
屏東縣政府勞工處近年陸續推動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屏東分院、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設立職病專科門診,過程中處長林德輝發現,農民也常因工作意外導致受傷,卻不像勞工有相關保障。
正好,這幾年勞動部爲了整合散落在《勞動基準法》、《勞工保險條例》、《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中的職災補償,研擬《職業災害保險法》(簡稱《職災法》)單獨立法。
林德輝多次向勞動部呼籲,《職災法》應擴大適用範圍,讓投保農民保險的農民另外付費,加保職災保險。
不過,目前勞動部提出的《職災法》草案,對象仍只鎖定「勞工」,其他保險類別如農保被保險人,不可單獨加保。對此,勞動部勞動保險司迴應,《職災法》現正立法中,不願多談;農委會則還在收集各界意見。
勞動部政務次長郭國文則表示,臺灣的保險是依據職業劃分,若農保農民也加保職災保險,可能會讓既有勞保被保險人confused(疑惑),需要再多說服。
據瞭解,勞動部傾向「階段性調整」,不要一下子擴大《職災法》適用對象,農民既然有農保,應優先修農保條例,調高保費納入職災保障。
但農保早已從保險扭曲成福利制度,是高度政治敏感議題,以往只要一傳出調高保費,勢必引來地方民代關切。
此外,政大法律系助理教授林良榮認爲,政府常說要階段性調整政策,最後卻導致各政策無法整合,且職災認定複雜,需要透過個案累積經驗、釐清,但農業職災制度幾乎停擺,難以建立認定基準,應儘速納入《職災法》體系。
人人都有機會職災,專家籲職災保險擴大適用範圍
現階段對務農受傷最有保障的方式是投保勞保。勞工保險條例第六條規定,有明確「受僱」事實的農場、牧場、林場、茶場勞工,公司聘僱五人以上,須強制加入勞保;「自營」農民也可透過職業工會,如農事服務工會、農耕工會保勞保。
根據勞動部統計,截至去年底,從事農林漁牧業且投保勞保者有35萬6582人,其中28萬7277人從事漁業。漁業風險高,早在民國47年漁保就併入勞保。也就是說,漁民理所當然投保勞保。
若扣掉漁民,全臺只有將近7萬人從農受傷時有職災保障,這7萬人包括被僱用的務農者和自營農民,其中4萬7546人是透過農業相關職業工會加入勞保。
外界可能疑惑,農民何不透過職業工會保勞保,獲得職災保障?這也是勞動部長期以來的說法。
這個問題得回到職災保險的基本概念,林良榮表示,職災保險是社會保險,不是退休金等福利制度,很多人都會因職災受傷、無法工作,所以職災保險應儘量擴大適用範圍,不論受僱者、自營工作者、農民,甚至僱主本人,都該納入。
林良榮認爲,可針對加保者制定不同保費費率,而非強制要求每個人都加入勞保纔有職災保障,全世界的職災保險都是如此,臺灣農民卻連多付錢獲得保障的選擇都沒有,「勞動部應破除本位主義。」
調查農民工作風險刻不容緩
當臺灣還舉棋不定時,鄰近的日本農民20年前就推動職災保險。
1947年日本即制定了《勞動者災害補償保險法》,一開始只針對受僱勞工,後來發現對自營業者和農家保障不足,陸續修法擴大適用範圍。直到1991年,操作農機、自營農家和農企業僱主,都可申請職災保險,包括噴農藥中毒、修剪果樹摔倒,甚至連開農機到田裡工作,路上出意外,也可獲得職災補償。
勞動部認爲,農民工作變數多,職災因果難以認定,但這樣的局面,行政部門也要負一點責任。
林良榮表示,臺灣目前農業勞動的研究實在太少,「我找遍臺灣關於農民的職災制度書籍,只發現一本,還是日文!」最後還因調閱困難,乾脆直接從日本帶書回來。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林良榮指出,日本長年研究農民工作環境,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2009年~2011年「產業別死傷年千人率」,以加入職災保險每千人發生死傷(死亡及停工四日以上)的比例而言,農林勞工職災發生率相當高,全產業平均爲2~2.1人,林業爲28~36人,農業爲8.2~8.8人;2012~2014年,農業雖降到5.2~5.7人,但整體而言還是相當高。
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勞動安全衛生總合研究所2015年也曾公佈調查書,顯示年齡越大者,發生職災機率和件數越高。
收集足夠的基礎數據,日本勞動單位纔有辦法訂出各種職業的保費,進而改善作業環境。
義大醫院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盧易呈舉例,以前臺灣一包水泥重達50公斤,容易造成搬運工人職災,後來就有水泥業者改成40公斤,農業也可比照這種模式,例如檢視一包肥料是否太重、要不要改。
他認爲,農民職業傷害的認定相對比職業病單純許多,例如被蟲、蛇咬傷,只要舉出人證、事證、物證即可,保險可以先推這塊。
「水質弄得好就會有魚,池子髒魚不會來,把整個環境弄好,讓更多有志於農業的年輕人有保障,」盧易呈強調。
▲農民時常會操作重機械如收割機或噴藥車,不小心就會發生重大意外,然而臺灣目前的《職災法》法規殘補不全,但農民甚至連進入這種殘補制度的資格都沒有。(圖/視覺中國CFP授權提供)
花蓮西瓜農羅榮廣3年前曾經歷噴藥車翻覆意外,脊椎受傷、胸骨斷了2根,住院一週,直到現在還常喊腰痛,讓其子羅東昇相當不忍。羅東昇坦言,多數農民想加農保主因是費用便宜,但他寧可保費略提高一些,卻能帶給農民多一些保障。
林良榮感慨地說,雖然臺灣目前的《職災法》法規殘補不全,但農民甚至連進入這種殘補制度的資格都沒有。現在許多青年返鄉耕作,政府應該給他們更多保障,以日本爲借鏡,思考如何將農民納入職災保險。
讓職災保障更完整,從補償一步步走到預防、復健,是許多國家努力的方向,臺灣一步步趕上同時,不該排除農民,同時加強對農業從業者的職業安全訓練,改善農業勞動條件,才能讓更多人看到農業未來而願意投入。
好文推薦
農傳媒/把脈農業大軍:田園生活危機四伏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農傳媒,由豐年社所成立的專業新聞網站。站在以農爲本的角度,走入生活。本文轉載自《農傳媒》專題報導。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