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朋克養生,中藥餐飲捲土重來
“中藥+”正成爲新的熱銷密碼。
這個夏天,“中藥餐飲”這股風捲土重來。不論是之前火過一輪的中藥咖啡、中藥茶飲,還是現在的中藥麪包、中藥冰淇淋,都受到不少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那麼,“中藥+”到底是真養生還是營銷噱頭?這次熱潮又能持續多久?
“中藥餐飲”回暖
事實上,“中藥+餐飲”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業態。中藥咖啡、中藥茶飲,早在前幾年“朋克養生”的流行下就誕生了。
據紅餐網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超30個主打中藥或草本養生的茶飲品牌,如陸藜·開了個方子、青楠五味茶、椿風、知嘛健康、百草間等。其中,陸藜·開了個方子全國門店數超150家,青楠五味茶也在浙江、廣東等省份開出了超65家門店。
今年,“中藥餐飲風”捲土重來。不同的是,從麪包到冰激凌再到藥膳,中藥材的應用正逐漸滲透到餐飲的各個領域,不斷拓寬着中藥、養生餐飲的邊界。
從麥冬清潤吐司、阿膠軟歐包,到黃芪養生包、荷葉消暑包,再到當歸羅漢果吐司、玫瑰茯苓酸棗仁吐司,將傳統中藥元素融入麪包的創新嘗試,引發了一陣“中藥麪包”的熱潮。
除麪包外,“中藥冰淇淋”也開始出現在上海、武漢、哈爾濱等城市的冰淇淋門店中,備受追捧。據媒體報道,上海一家新開的冰淇淋店推出的中藥冰淇淋吸引了衆多顧客排隊購買,熱門口味如薄荷西瓜霜、山楂佛手柑、川貝枇杷膏等,常常一上線就賣斷貨。
此外,重慶、合肥等城市均出現了一批主打中藥養生的甜品店,如重慶的瑭午、合肥的不芷·養生局等。
是藥材也是食材
從開發“熬夜水”,到打造“養生咖啡”店,再到如今出現的各種“中藥+餐飲”業態,背後的趨勢是餐飲和傳統中醫藥的融合正在變得越來越深入。
然而這些五花八門的“中藥+”“藥食同源”類的產品,卻也引發了一定的質疑。
藍鯨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市面上流行的“中藥+”產品,大多加入的是蜂蜜、山楂、紅豆、枸杞、烏梅等生活中常見的品類,且都可以在國家衛健委公佈的百餘種“藥食同源”的目錄名單上找到。換句話說,它們本身就是“食材”。而一些商家將其特意按照“中藥”標出,讓不少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感覺有了額外的“功效”。
另從產品層面來講,少量的中藥加入食品中,又能發揮多大作用,或更多隻是產品的點綴或噱頭。
在社交平臺上,不少消費者反映中藥麪包“就一正常麪包的口味,也吃不出啥中藥味”。
一位中藥冰激凌店店員也直言,“我們的冰淇淋只是還原中藥味道,實際上並無任何功效。”既然如此,卻並不影響冰淇淋店打着“中藥”旗號進行營銷,並在門店菜單上標註每種冰淇淋融入的中藥草本元素的功效。
有業內人士表示,中藥餐飲之所以能引起關注,是因爲其新穎和有一定的話題性。養生或是健康食品,是一個永遠的消費主題,但是目前看這類“中藥+”的食品或飲品,營銷噱頭的意味更濃。如中藥冰淇淋走紅,得益於食材搭配新奇、食品口味創新,更是因爲有中藥背景的加持,消費者覺得食用後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危害,吃得更安心、放心,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安慰。
拿捏消費心理的“圖一樂”
如果大部分中藥餐飲店的“專業性”本就是僞命題,那中藥餐飲這股風能持久嗎?
事實上,多數消費者也並不相信偶爾吃一次中藥麪包、喝一杯中藥咖啡,就能達到養生的目的,對於年輕的消費者來說,“咖啡裡泡枸杞”更多是一種“圖一樂”的心理。
一個新品類能否長久,關鍵要看創新能否從根本上提升產品力,能否支撐得起一個細分品類的生命週期。
但中藥餐飲目前在產品方面還存在不小的挑戰。例如伴隨着入局者的增多,爲數不多的適配餐飲的中藥種類是否支持創新?如何保持新鮮感不隨時間流逝?這都是這個新型品類在邁向成熟路上必須考慮的問題。
此外,一些早前將門店開向一線城市的中藥餐飲品牌,也面臨關店的窘境。據紅餐網報道,在杭州走紅後開到深圳的“四氣五味·藥食無界靈感烘焙局”,大衆點評顯示,目前其深圳店已經“歇業關閉”。
業內人士認爲,“中藥+”要想長久紅下去,一方面,要將“藥食同源”這個概念進行深度挖掘,拓展更豐富消費場景,進一步發掘中藥餐飲背後的醫學功效和文化底蘊,不要僅僅將概念停留在概念上;另一方面,還得不忘改善產品口味,不斷更新迭代,這樣最終才能走得更遠。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