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爲什麼不能...」 4個常見句式潛藏「攻擊性」表達
▲吵架示意圖。 。(圖/CFP)
大家都知道溝通是一門藝術,也希望可以提高溝通技巧,但心理諮詢師周小寬撰文指出,溝通其實有時候不是技巧的問題,很多人的溝通都是化了妝的攻擊,絕對不僅僅是表面字眼。周小寬也整理出,潛藏在日常中略帶攻擊的4個常見句式。
1.你應該…你至少應該……當A對B說出「你應該如何」的時候,其實就是在限定B的選擇。周小寬指出,「應該」是一個很日常的用法,不是所有說「應該」都是在攻擊,但是在某一些特定的情況下,它會讓聽到的人產生被攻擊的感覺。
周小寬進一步解釋,例如你很想這樣,但對方一直很強硬告訴你應該那樣、不應該這樣,對方沒有理解你的感受,也沒有站在你的位置上,考慮你的選擇對於你的意義,而是隻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思考,強加自己的看法和思想給你,「當『應該』反覆出現,似乎就是在表達『我說的纔是道理』。」「如果一個人說話很喜歡說『你應該』,那麼這個人的表達其實透露出的是一種強勢和控制。」
2.你爲什麼不能?周小寬強調,這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表達,是完全不同的含義,「它是一個疑問句,還是一個反問句?」例如丈夫對妻子說去探望表姊,然後在表姊家住一晚,不用去訂酒店,但妻子認爲還是訂酒店好一點,住別人家不自在,而丈夫覺得沒什麼不自在,「你爲什麼就不能在我姐家住一晚呢?」這個反問句就有不滿、生氣的情緒,表達一種強烈的要求。
周小寬表示,如果丈夫是說,「我是覺得沒什麼不自在的,不過,你爲什麼不願意在別人家裡住?會不自在嗎?」邊說邊向妻子投以關切的眼神,妻子會感覺到自己的不喜歡被丈夫接受和尊重了,雙方纔有溝通機會。
▼吵架示意圖 。(圖/CFP)
3.算了,別解釋了周小寬認爲,這句話的攻擊意味很強烈,意思是「你說什麼也沒用,我不會相信你了」,這句話一說出來就是終止溝通,的確可以讓對方難受,也是一種報復,但並不是有助於問題解決的表達。
「聽一個人的解釋,不代表我們就要去贊同他,但如果連聽都不敢聽,是不是害怕自己一旦聽到對方表達的想法,就難以守住自己所謂的正確呢?」周小寬說,雖然對方怎麼解釋都不會改變他對你造成傷害的事實,但允許一個人解釋,能幫助你去看到傷害發生的過程,可以讓關係因此更有建設性的去修復。
4.你就是這樣的人……「你就是很蠢!」「你就是永遠不懂得體諒別人。」「你就是個沒耐性的媽媽。」周小寬指出,這些話後面充滿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定義、標籤、評判,雖然你可能只是想表達自己的感受,但是用下定義的方式,會直接將感受變成了不可推翻的強勢的判斷。
「你去定義了一個人,這定義就會橫在關係裡,變成阻礙,你就不可能再去了解另一個人的真實和全貌。」周小寬建議,如果改成說「我希望你能更多地體諒我」、「孩子總是會讓你失去耐性,這事怎麼辦」,既容許了對方的存在,也接納了對方的感受,在這種基礎上才能開始有效的溝通。
★ 版權聲明:圖片爲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