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對話:引導數智向“善” 讓人工智能永遠關愛人類

面對數字化時代帶來的“雙刃劍”效應,如何引導數智向“善”,使人工智能永遠關愛人類,推動數字世界變人類生活新空間,成爲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上中外嘉賓的關注焦點。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溫海明說,數字化是推動科技進步、技術創新的必然趨勢,是實現現代化所必需的工具和手段,但同時也使得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社會結構變動等方面的問題日益凸顯。面對這把“雙刃劍”,人類社會需要以積極和審慎的態度擁抱變革、應對挑戰,深化數字時代的文化內涵,促進開放合作,讓數智向“善”發展。

溫海明提到,讓人工智能“儒家化”,使其擁有儒家主義的狀態,成爲很多儒學專家近來經常討論的話題。這爲反對數字霸權、打破數字壟斷、凝聚構建數字命運共同體共識提供了可能性。“目的就是讓人工智能的應用,能夠符合人類發展的長遠利益,促進技術和文化和諧共生。”

在臺灣元亨書院院長、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林安梧看來,人工智能技術已在各層面推動着跨文化交流,在文化保護和傳承中被廣泛運用,但要留意文化同質化和如何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問題。“它的發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流的障礙,但也可能因此使人們對文化的深層理解受到侷限,形成另一個層面的文化溝通障礙。”

《道德經》中講,“不知常,妄作兇”。林安梧認爲,隨便進行發明創造然後走向極端,最後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兇險。所以需要嘗試讓人工智能“服從”天道,在某種指導性原則下,建立相應的倫理框架和文化政策來規範它們。他相信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是向前奮進的,“這也促使我們回頭來思考其利弊,以求‘自知者明’‘知常曰明’”。

印度尼西亞孔教總會主席陳清明對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深表認可,但他也關注到因人工智能發展和場景廣泛應用引發的失業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展示更多人道主義的仁愛關心,更好地去解決科技發展帶來的負面作用,同時做出一些革命性準備,讓人工智能更好地賦能家庭、社區、社會、國家的發展。”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劉麗麗稱,推進“以人爲本”的人工智能發展,需要將可持續性、倫理和創新原則融入開發過程,強調三者的關聯性,考慮人工智能技術的長期影響,優先考慮公平、透明和人權,通過包容性和多樣化的實踐,培育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類福祉的人工智能系統。

劉麗麗認爲,植入儒家所倡導的促進社會和諧與共同利益理念設計的人工智能系統,能提升社會凝聚力,減少不平等,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同時,尊重文化和道德價值觀是儒家思想能夠引導人工智能發展的另一個關鍵方面。“在全球文明中推進‘以人爲本’的人工智能發展,需要學術界、產業界、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使其服務於人類集體利益。”

談及國家和政府最終能否成功實現對人工智能的管理,中山大學哲學系特聘研究員漢伊理直言“目前來看並無確定答案”。他認爲這是一個目標,需要各方相互協作和探討,並需要一定的時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作爲實現這一理想和目標的重要智慧源泉”。(完)

作者 於海濤 文龍傑 李欣 沙見龍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