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生暴瘦又尿出雪花 竟是腸道遭恐攻!
無論哪個季節,只要腹瀉持續超過3個月,且經常伴隨腹痛、體重減輕、血便或發燒等症狀,可能是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季節轉換之際,天氣忽冷忽熱,許多人出現頻繁腹瀉的症狀,以爲是吃壞肚子或腹部受寒,但無論是哪一個季節,只要腹瀉持續超過3個月,且經常伴隨腹痛、體重減輕、血便或發燒等症狀,可能是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且還會提高大腸直腸癌的風險,需特別當心!
34歲男性在正要展開多彩多姿大學生活的那一年,突然頻繁腹瀉,體重從原本98公斤爆瘦剩50公斤,且發生肛裂和肛門廔管,多次進出醫院仍查不到病因,直到膀胱長出廔管,小便尿出菜渣、雪花片片,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爲「克隆氏症」,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連專科醫師都覺得棘手的疾病。臺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簡稱IBD)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目前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約4千多人,相較於1998年的139人,成長近30倍,相當可怕。
蘇銘堯理事長進一步說明,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族羣,依發炎部位和型態,可分爲「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的症狀表現不太相同。克隆氏症常發生於小腸或大腸,侵犯腸壁程度較深,以腹瀉、腹脹和腹痛爲主,疼痛多出現於右下腹部;潰瘍性結腸炎則主要侵犯直腸和大腸的黏膜層,常有明顯的腹瀉、血便和腹痛症狀,且疼痛部位多發生於左下腹。
臨牀也常見許多患者因腸壁不斷遭受免疫系統攻擊,出現發炎、潰瘍,甚至因爲引起瘻管、穿孔或阻塞需接受多次切腸手術,導致短腸症;或因嚴重腸炎造成巨腸症須接受大腸切除。另外,患者也會因腸道反覆發炎,提高併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在治療上,雖然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但症狀較輕者可透過5-ASA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穩定病情,即使是病症較嚴重者,也能借助生物製劑的幫助,有效控制病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