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雪的茶爲什麼掉隊了?

奈雪的巔峰停留在了2021年,作爲第一家上市的新式茶飲公司,奈雪凝聚了資本市場對這個年輕賽道的所有期待。但時過境遷,大家驚訝地發現真正的勝利者都位於舞臺邊緣。

有公開數據可查的6年半時間裡裡,奈雪除了2023年微弱盈利1300萬,其他時間都在虧損。

作爲對比,在有同期財務數據的2022年,茶百道淨利潤爲9.65億,古茗爲7.88億,蜜雪冰城足足賺了20億。

高端茶飲圍剿星巴克的場面沒有發生,從下沉市場脫穎而出的玩家反而在上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故事。

一家奶茶的成功可能是因爲好喝,但它的窘迫肯定不是因爲變難喝了。

加盟制的勝利

新式茶飲的實質是對傳統奶茶的非標準化改造,2012年,喜茶以鮮奶、芝士、茶葉爲原材料開闢了芝士茶這個類目,拉開新式茶飲的時代帷幕。

由於掛泡、加奶蓋、水果剝皮、榨汁等環節的加入,新式茶飲的標準化程度較“沖泡粉時代”大幅度開倒車,因此,當時的新式茶飲雖然定價更高,但利潤空間反而更低。

這種思路也符合大部分新消費品牌的思路:用更高的成本和定價在白牌和大牌之間找到一箇中間地帶,賺取“合理溢價”。

而原材料成本的增加直觀的體現在產品上,給了消費者“高端”的觀感。2020年,中國高端現製茶飲每單銷售額的行業均值高達35元。

當各個品牌陸續駛進新式茶飲賽道,擴張問題隨之而來。

由於風險資本的參與,連鎖餐飲的競爭被賦予了互聯網產品的色彩。無論拉麪、快餐還是奶茶,估值的核心是單店指標×門店數量。因此,單店模型跑通,門店數量就決定了公司的估值。

這套資本市場的敘事,在新式茶飲這個行業上演了加盟制對直營模式壓倒式的勝利。

相比其他有公開財務數據的茶飲公司,奈雪最明顯的短板在門店規模。

過去三年,奈雪新增的門店數量“只有”1000家左右,同樣的時間裡,茶百道和古茗開了5000多家,蜜雪冰城開了兩萬多家。

門店規模和差異則來自直營與加盟模式的選擇,作爲對比,古茗的直營門店僅有6家,加盟店佔比高達99%。而奈雪到今年三季度的1884個門店中,只有353家加盟店。

奈雪創始人彭心在多個場合都表達過對直營模式的 推崇,因爲直營模式能保證工序和原材料合乎標準。2019年的一次採訪中,彭心說[2]: 如果是加盟的話,你怎麼知道他有沒有按照你的要求買了20塊錢的草莓?

但無論直營模式有多少優點,都無法解決兩個難以迴避的問題:

1.直營的店是資本家的,加盟的店是自己的。加盟商天然比店長有動力經營好門店。

2.如果以擴張爲目的,那麼直營模式無論如何都趕不上加盟的速度。

蜜雪冰城基於加盟制打造了一套堪稱完美的商業模式:連鎖餐飲業的三大成本項裡,門店的人力與租金成本由加盟商承擔,另一大成本原材料由蜜雪冰城自己組成——即所有加盟商的獨家原材料供應商,旱澇保收。

2021年疫情期間,海底撈虧掉了過去26年利潤的總和[3],但蜜雪冰城淨賺了19.1億。

此後,加盟制從一個充 滿爭議的經營模式變成了餐飲業的聖經,賣火鍋的海底撈、做酸菜魚的太二、揉披薩的樂凱撒,以及奈雪的同行都陸續開放了加盟。

目前,餐飲業7家突破萬店的品牌無一例外都是 加盟制。

2023年7月,奈雪終於向加盟商打開大門,但這扇門開得太晚了。

標準化的勝利

2021年,奈雪平均每家門店需要11.5個員工。而瑞星和星巴克的門店只需要5名左右的員工。

彭心曾在採訪中解釋過這個問題[4]:

新式茶飲製作工藝很複雜,行業機械化程度又很 低,不像咖啡,有咖啡機器和萃取設備,幾個店員就夠了。新式茶飲的產品不管是水果茶還是純茶,製作都純靠人工,所以一家門店得配備十幾個到幾十個員工。

這個道理在幾年前是成立的,2020年,奈雪有1/4的收入來自霸氣芝士草莓、霸氣橙、霸氣芝士葡萄三款茶飲[5],都是比較難搞的水果。

當時奈雪主打“奶茶+軟歐包”,但製作麪包的烘焙機器佔地面積大,直接帶大了後廚面積,考慮到保質期短的麪包在中國的定位並非主食,損耗可想而知。

與之對應,奈雪同期的人力成本佔比在30%左右,與“員工掙得多”的海底撈相當,超過許多連鎖餐飲[6]。

如前文所述,新式茶飲通過對衝泡粉的非標準化改造,獲取了更高的議價空間。但這種改造帶來的更多是新品類的成長紅利,而不是一家公司的護城河。

當新式茶飲逐漸被消費者接受,決定公司的經營的就不再是產品層面的創新——這個活已經被瑞幸接走了,而是將非標的東西重新標準化。

相比現泡茶和難搞的水果,蜜雪冰城一直用茶包和奶粉,就算用水果也是橘子、檸檬這類方便儲存的柑橘科水果。

霸王茶姬是另一個極端的例子,其產品結構以“奶+茶”爲主,總量不過十幾種,上新頻率極低。極簡的原材料讓標準化製作難度大大降級,既不用開發剝皮機器,也無需考慮去核問題。

高度標準化帶來的結果是,誕生於2017年的霸王茶姬開出了近4000家門店,平均出杯效率低於20秒一杯。

好喝的獨樹一幟是一門手藝,難喝的整齊劃一是一門技術。對門店流程進行標準化改造,再用成熟的SOP和加盟制快速擴張,是這個行業新的生存法則。

奈雪其實意識到了這一點,2022年,奈雪實現了產品標準化,將自研的“智能茶飲機”投入在全部門店裡,最快不到6秒就能完成一杯茶飲的製作。2023年上半年,奈雪平均每家門店已經只需要4.1個員工[7]。

同一時期,奈雪開始推廣Pro門店,揮淚砍掉了現做歐包,以中央廚房統一生產的預製烘焙產品取而代之。門店面積只有百平左右,選址也從購物中心拓展到辦公樓及高密度住宅社區。

這種店型投資只需要125萬,比原先的店型少了60萬[6]。對奈雪來說,這是一個利潤率更高,更利於快速擴張的Pro。

奈雪的茶PRO(下)和常規門店(上)對比

但直到2023年3月,奈雪的董事長趙林依舊認爲放開加盟“還不是時候”[8]。

當標準化的敘事開始被接受,門店規模就會成爲影響營收最關鍵的因素。門店翻倍後,茶百道的收入從2020年的10.8億增長至2023年的57億。同期奈雪只增加了20億。

2023年7月,奈雪似乎大夢方醒,成爲全網最後一個開放加盟的茶飲公司,但對加盟商的要求也最爲嚴苛。

在主流的茶飲品牌中,奈雪是唯一一個要求大店的品牌,門店面積限定在90-170平方米範圍,預製掛鉤的房租和人工成本都會上升。加盟一家奈雪,需要至少98萬,這個金額基本可以開兩家喜茶。

6個月後,奈雪的茶降低了加盟條件,總投資額只需要58萬。

新式茶飲誕生於直營模式下非標準化的產品創新,又迴歸了標準化與加盟制的擴張邏輯。奈雪的每一步都跟上了,但似乎都帶着一些猶豫。

最執着的信徒

2023年,彭心一半的心思和精力都在新項目“奈雪茶院”上,目標羣體是35歲的商務人士,讓他們有地方喝茶社交[7]。

第一家茶院開在藝術氣息濃厚的深圳華僑城,200平。而他的同行們都在絞盡腦汁縮小門店面積,庫迪甚至將門店開進了別人的便利店裡,只要個一平米的檔口。

包括奈雪在內的大部分新式茶飲品牌,誕生之初都立足於產品創新和門店裝潢的高端化,在購物中心成功取代了DQ和哈根達斯的位置,但這種高端定位其實不可持續。

對大多數消費品來說,如果它的消費頻次越來越高,那麼它的消費羣體一定會對價格越來越敏感。

喜茶曾經以成本驅動爲由漲價2塊,有媒 體在微博發起投票,除了43%的人本來就不喝奶茶,在要喝奶茶的人羣中,20%的人選了“還是得喝”,但37%的人選了“憑啥漲價,不喝了”。

咖啡在中國的消費羣體同樣經歷的一次極速擴容,9塊9的瑞幸收穫了最大的戰利品。

2022年,喜茶和奈雪將價格降到15-19元,來到競爭最爲兇殘的價格帶,是新式茶飲告別30元時代的開始。

15塊的喜茶和9塊9的瑞幸都曾被賦予互聯網產品“燒錢換份額”的解讀,這其實是一種誤解。連鎖餐飲市場極其分散,耗費巨資把市場份額從10%提高到11%沒有任何意義。

連鎖餐飲降價的目的都是爲了賺更多的錢,和比亞迪越降價毛利率越高一個道理。餐飲業不會誕生一萬家門店的利苑酒家,奶茶低價化的目的是適配更多對價格敏感的消費羣體,繼而形成了標準化與加盟制的大行其道。

奈雪的昂揚年代對應的是一個轟轟烈烈的消費升級時代,類似對消費品的升級改造運動發生在各行各業。

創立之初,奈雪強調“大店邏輯”,門店打造時長從1-3個月不等,桌椅材質舒適,休息空間巨大整潔,燈光氛圍由愛馬仕燈光設計團隊量身打造[9]。

只是體驗過了愛馬仕的同款燈光,日復一日的生活還要繼續。面對市場風向的轉變,有時也要嘗試妥協。

奈雪的諸多猶豫和反覆來自他們自身對一些理念的堅持,今年4月,彭心在採訪中曾迴應外界對奈雪大店模式的質疑:如果只聽外界的聲音,還怎麼做事?[7]

孤注一擲的執着在文學上是浪漫的,但在商業上時常是殘酷的。

參考資料

[1] 行業競爭帶來較大盈利不確定性,浦銀國際

[2] 奈雪的茶創始人彭心:這行沒大家想的暴利,36氪

[3] 學費1000萬,就能學會海底撈,遠川研究所

[4] 彭心:創業第9年,走在“做世界的奈雪”路上,紅餐網

[5] 奈雪的茶|深度:厚積薄發,曙光乍現,澄心商社

[6] 奈雪能不能賺錢,遠川研究所

[7] 彭心:創業第9年,走在“做世界的奈雪”路上,紅餐網

[8] 一年虧損超4億以後,奈雪的茶今年要開史上最多的門店,界面新聞

[9] 奈雪的茶打造設計空間,塑造新式茶飲高品質的新形象,商業新聞

作者:習睿

編輯:李墨天

設計:疏睿

製圖:習睿

責任編輯:習睿

封面圖片來自ShotD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