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民主之路
(圖/美聯社)
正在民主道路上蹣跚前進的緬甸,於2月1日遭遇了憲政大倒退,由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率領的軍方以去年大選舞弊爲由發動政變,大肆逮捕、軟禁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LD)人士,其中也包括緬甸實際領導人、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引發民衆大規模抗議,要求軍政府還政於翁山蘇姬及全民盟,然而軍方選擇以血腥鎮壓回應,截至3月3日已造成至少50人死亡。
政變後的反彈效應,讓本就廣受愛戴的翁山蘇姬再度成爲緬甸民主的象徵,民衆抗議的主要訴求之一,便是要軍方尊重去年大選結果,將政權交還於她及她領導的全民盟,但軍方及其支持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USDP)卻堅稱選舉不公。究竟2020年緬甸大選是否真有瑕疵,不但牽涉到如何界定「緬甸人民」,更觸動在翁山蘇姬及全民盟的民主路線之下,緬甸潛藏的政治危機。
緬甸是由多民族國家,緬族佔約7成人口,也是全民盟的主要支持族羣,而少數民族中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儘管居住歷史可以追溯至數百年前,卻仍被固執的緬甸政府認定爲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因此不僅沒有國民身分,也長期被排除於決策過程,甚至是人權保護之外。
2017年羅興亞人主要聚居的若開邦發生大規模屠殺、性侵與劫掠,數十萬羅興亞難民逃往孟加拉,引起國際關注,甘比亞於是聯合其他伊斯蘭國家在國際法院指控緬甸政府正針對羅興亞人進行種族清洗。2019年翁山蘇姬出庭否認指控,聲稱軍方暴行只是針對恐怖團體,被視爲替種族屠殺辯護,廣受國際輿論批評,評價一落千丈。
除了羅興亞危機,翁山蘇姬領導下的緬甸近年在媒體自由方面也受到批判。2018年兩名路透社記者因報導羅興亞種族清洗遭判處7年徒刑。面對輿論質疑干預新聞自由,翁山蘇姬辯稱定罪是基於國家安全,與言論自由無涉。軍方主導修正的憲法讓軍人在民主化過程中,能繼續把持政府重要職位,也擁有國會保留席次,很大程度上可能影響了翁山蘇姬處理羅興亞問題與媒體自由的態度,但無論是翁山蘇姬本身政治態度使然,抑或是決策受到軍隊掣肘,都說明了緬甸的民主仍然非常脆弱。
緬甸的民主化過程雖不完美,但絕不構成合理化軍方政變,或是非法拘禁政敵的正當理由。民主的問題只能以民主的手段解決,而在軍隊暴力籠罩下的「選舉」也只會是虛假的民主,軍人應尊重憲政主義精神,迴歸政治中立,何況過去歷史已經證明軍人統治或許比較有效率,但不會比較有效益,國家也不會發展得更快更好。
做爲民主國家的一員,我們應堅定支持緬甸重回民主,但更要留意緬甸的民主不只是緬族人的民主,更不等同於翁山蘇姬定義的民主。唯有確保境內所有人民,不分種族、宗教、性別、階級,均能享有基本人權的制度,才能稱之爲民主,也是緬甸應該追求的目標。(作者爲國會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