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抗藥性比10年前多!北醫研究:臺1/4患者有抗藥性

抗生素藥物使用一定要注意按照指示吃完,抗生素資料照。(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抗生素濫用恐怕面臨無藥可醫的情況。臺日聯手研究發現,臺灣泌尿道感染患者出現藥物抗藥性比率達到15%~25%,比10年前增加5個百分點,研究團隊分析,恐怕和民衆濫用抗生素有關醫師說,抗生素如果沒有按照療程服用完畢,沒有被殺死的細菌獲得喘息,就可能出現抗藥性,讓原本的抗生素無法奏效

臺北醫學大學今(10)日舉辦「2018東亞區域臨牀試驗聯盟年會(REACTA FORUM)」,北醫大、雙和醫院日本神戶大學攜手研究抗藥性議題,並於會中發表會新研究成果

論文第一作者雙和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江怡德表示,泌尿道感染是國內最常見的細菌感染問題,一般而言在病患就診時,醫師會依感染狀況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通常會從第一線抗生素用起,若無效才採用第二線的抗生素,但如果連第二線抗生素也無效,那就麻煩了。

▲雙和醫院泌尿主治醫師江怡德。(圖/記者洪巧藍攝)

研究團隊蒐集2015~2017年因泌尿道感染而到雙和醫院門診就醫或住院的2萬1千人次病患資料,發現15~25%會對傳統治療泌尿道感染的藥物產生抗藥性,比10年前高出5個百分點,也與東南亞國家情況相近,至於日本出現抗藥性的比率爲10~20%,比臺灣略低。進一步分析發現,臺灣會出現抗藥性的細菌以大腸桿菌居多,日本則是克雷伯肺炎菌佔多數,至於對第二線碳青黴烯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腸道菌,臺日都相對偏多。

江怡德分析,細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攀升有幾個原因,一是國內抗生素管制不嚴,加上價格相對便宜,患者即使沒有醫師開給的處方箋,也能從部分藥局買到抗生素;二是醫療院所院內感染管控做得不夠徹底;第三則是諱疾忌醫,泌尿道感染畢竟是比較私密的疾病,有些人開不了口,不好意思就醫,最後才選擇到藥局買抗生素自行解決,導致部分細菌對第一線及第二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機率增加,而此一現象全球皆然。

抗生素屬管制藥品,一定要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且要確實完成一週左右的療程。一旦患者自行到藥局購買,吃3、4天覺得有效後即不再繼續服用,就會讓未被完全殺死的細菌獲得喘息機會,進而出現抗藥性,往後即使再用原有的抗生素,也殺不死,必須選用更後線的抗生素才能奏效。

▲抗生素藥物一定要按照療程吃完。(圖/臺北醫學大學提供)

江怡德指出,泌尿道感染通常和國人缺乏飲水、憋尿等習慣有關,有些則與本身的疾病如結石攝護腺問題有關,提醒民衆,要避免感染,一定要多喝水、避免憋尿,如果出現泌尿道感染,且一兩天內症狀無法緩解一定趕緊就醫,不要自行購買藥物,讓醫師檢查、對症下藥才比較有機會治癒。

泌尿道感染的症狀,包括解尿疼痛、尿道或尿道口灼熱感、尿道口有分泌物頻尿血尿下腹部疼痛,若有發燒或腰痛情形意味感染已進展腎臟,一旦血壓明顯降低,可能已出現敗血症,即有致死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