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抗藥性升高、新藥不足 醫師選擇受限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陳宜君表示,近年抗藥性病原菌比率不斷升高,臨牀醫師常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陳宜君提供/李念庭臺北傳真)
抗生素抗藥性危機升高,世界衛生組織預估2050年,每3秒就有1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陳宜君指出,照顧重症或免疫不全病人的醫師愈來愈常面臨無藥可用,或僅有的有效藥物有副作用等的窘境。
陳宜君說明,抗藥性病原菌比率不斷升高,國內醫院加護病房檢出的抗藥性病原菌,從2014年到2023年十年間,佔比皆有升高情況,如具碳青黴烯類抗藥性的鮑氏不動桿菌比率,從68%上升至73%。
陳宜君表示,目前困境包括抗生素新藥研發不足、現有藥物產生抗藥性或供應不穩定,以及同成分抗生素學名藥效果可能不相同。她強調,與癌症、罕病等疾病不同,感染可能迅速惡化引發敗血症,診斷及治療「是在跟時間賽跑」,若短缺藥品或藥效不如預期,是很棘手的狀況。
然而,由於國內外抗生素新藥研發並不熱絡,針對反覆感染的情境藥品選擇很有限,影響醫療品質。陳宜君舉例,當病人只剩一種抗生素能用,但藥物副作用包括腎毒性,對腎臟功能不好的情境,爲了救命就可能需要犧牲腎臟、需要洗腎,是臨牀上常面臨的糾結。
陳宜君感嘆,20世紀抗生素的研發及量產供應,支撐起我們今日的醫療進步,然而卻因抗藥性及抗生素短缺問題,造成用藥受限及無藥可用的窘境。由於抗生素的研發效益低,藥價太低,而品質控管需要成本,國際大藥廠認爲不符合成本考量,幾乎都撤出抗生素研發行列。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政府重視,並由政府鼓勵或投資藥廠研發生產抗生素。
陳宜君提醒,面臨抗生素抗藥性全球危機,等待新藥研發以外,大家可以一起努力的有三大重點。民衆平時應建立良好衛生習慣、接種疫苗、遵守醫院感染管制措施來預防感染。一旦發生感染,醫師應仔細鑑別診斷搭配適當檢驗,正確使用藥物,而不是發燒都給抗生素,因爲也可能是流感或新冠病毒感染,給予抗生素當然無效,而且延遲在黃金時間內給予抗病毒藥物。此外,病人應遵守醫囑服藥完成療程,減少抗藥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