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互動雲合數據重磅發佈:《2021年城市可持續移動性觀察報告》

近日,世界交通運輸工程技術論壇(WTC2021)“新時代公共交通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分論壇上,由深圳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建築城市規劃學院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每日互動(300766.SZ)雲合數據聯合編制的國內首個城市移動性行業報告《2021年城市可持續移動性觀察報告》正式發佈,獲得業內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首創城市可持續移動性評價體系

報告從國內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進一步拆解了城市對“可持續的移動性”(Sustainable Mobility)的需求,突破傳統規劃思維,融合可持續移動性內涵,從出行有效率街道魅力空間活力三大維度,構建起了一整套適用於我國城市的可持續移動性評價體系。

城市可持續移動性評價體系

報告梳理的這一評價體系是對人民交通出行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量化詮釋,全面揭示交通本源價值,讓“人民滿意”看得見、摸得着。

八大城市可持續移動性評估結果出爐

報告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採用多源異構數據,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昆明、南昌八座典型城市可持續移動性開展多維度、多視角,細顆粒度的觀察與評估,系統審視交通供給與人的多元化訴求之間的互動規律。每日互動雲合數據通過人與時空數據模型,構建起區域數據空間,深入洞察“人口+時間+空間”三要素的內在聯繫,爲報告提供了強勁的數據支撐,也爲報告帶去許多新鮮的觀察角度。

出行有效率:公共交通發展任重而道遠

各城市公共交通與小汽車通勤時間比普遍大於1.5。

公共交通全程出行時間與小汽車比值是公共交通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報告顯示八座城市公共交通與小汽車通勤時間比普遍在1.5-2.5之間,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依然任重而道遠。新加坡、深圳市均提出了“公交1.5戰略”,即將公交全程出行時間控制在小汽車出行時間的1.5倍以內。縱觀本報告八座城市,出行時間比小於1.5的地區所覆蓋人口比例,僅上海市中心城區能覆蓋超過40%人口,其餘城市該指標均低於30%。

各城市公共交通與小汽車通勤時間比一覽圖

軌道交通爲居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選擇機會。

提升交通可達性,能夠極大地拓展豐富居民就業選擇面。報告發現,軌道交通建設,爲八座城市居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選擇機會。就45分鐘可達崗位規模而言,軌道沿線地區是非沿線地區的2.5倍。

軌道快線有效提升了交通樞紐的輻射能級。

報告顯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及大興機場線開通後,五環內乘坐公共交通90分鐘可達機場的居民比例由64%大幅增長至92%。上海機場磁懸浮線路對於拓展機場輻射能級起到了重大作用,浦東國際機場在考慮磁懸浮線路後,公共交通出行1小時覆蓋中心城區的居民比例提升了一倍,極大改善居民的對外出行便利性

中心城區一半以上居民步行15分鐘即可享受社區基本公共服務

目前,提升城市宜居性已成爲國內城市的共識,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紛紛提出建設完善15分鐘社區生活圈。報告發現,8座城市中心城區社區生活圈建設成效較好,超過50%社區生活圈便利性達到“較爲方便”以上級別,居民就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平均達到5類。但是,國內城市也普遍面臨養老、體育等基本服務設施規模不足、分佈不均等問題。

街道有魅力:街景+AI不一樣的街道魅力與風采

綠視率、圍合感、建築界面、街道傢俱共同構成街道魅力圖譜

高魅力街道,往往給人以優質體驗。較高的綠視率給人舒適的視覺感受,適宜的天空可見度給人開闊明朗的步行體驗,連續的建築界面則有助於營造安心的圍合感。

高魅力街道,並非千篇一律。街道魅力基因圖譜顯示,高魅力街道包括景觀型、生活型商業型等各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型街道兼具高綠視率和高圍合感,生活型街道兼具高綠視率、高界面滲透率及高人行道空間設置率,商業型街道兼具高建築界面、多樣街道設施與豐富街道色彩。

體驗優質的非主幹道畫像(以成都爲例)

窄路密網”對營造街道空間魅力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窄路密網”有利於提高步行通達性、提升街道體驗。報告發現,低等級的“窄路”普遍具有高人行道可見度、高綠視率、高建築界面等魅力基因,體驗感高於高等級的“寬馬路”。目前,各城市仍存在大量寬馬路、大街區的片區,步行體驗感、通達性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基於ANN評價模型所開展的非主幹道類型得分示意

城市有活力:全時空感受城市律動,解密城市活力圖譜

高質量發展階段下的城市活力由通勤出行向全時段活動拓展。

報告顯示,8座城市活力高峰出現在中午12點和下午6點,大量“家門口”、小區內的活動構成了城市活力圖景。因此,城市公共資源配置策略需要調整,從傳統關注通勤出行爲主向更加關注全時段活動轉變。

此外,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大城市中心城區夜間活力高峰持續時長明顯高於其他城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超大城市的快節奏生活和更發達的夜間經濟。

城市活力與15分鐘生活圈呈現正相關關係。

豐富的服務設施更加吸引人。以北京五環內爲例,社區設施服務非常便利的區域,工作日全天平均活動強度超過1萬人/平方公里,顯著高於設施便利度低的片區。

增能智慧城市交通發展升級與轉型

報告一經發布就受到了行業內專家學者的關注,也收穫了不少好評。有專家認爲,報告利用多樣化的數據資源,依託科學高效的分析技術方法,深入分析多個城市的交通出行活動與交通系統建設發展特徵,爲精準評估提供了準確可靠的依據基礎。

報告除了系統性地反映各城市的可持續移動性的現狀外,在應用性上也做出了突破。報告以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記錄城市交通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做百姓看得見、看得懂的規劃,爲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通治理新格局全面賦能。報告從人民視角出發看成效,對城市重大交通基建、交通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前後對比和持續跟蹤評估,促進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目標的實現。報告採用百米級柵格空間尺度觀察可持續移動性,爲提升基層治理的精準化、精細化水平賦能。

未來,每日互動雲合數據以及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將持續深入開展相關研究,納入更多有代表性的城市,不斷拓展評估城市的地域範圍;不斷豐富可持續性移動性指標體系及內涵,提升評估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最終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評價體系,爲新時期交通規劃轉型發展提供有價值和洞見的思考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