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事件35週年 施明德:自由永遠是反抗者的戰利品

美麗事件當事人施明德呂秀蓮高俊明牧師等人,10日下午齊聚一堂。(圖/記者徐文彬攝,下同)

記者劉康彥臺北報導

高雄「美麗島事件」今(10)日屆滿35週年,時報出版社特別出版《反抗的意志1977-1979美麗島民主運動影像史》,並邀請當事人許信良、施明德、陳菊、呂秀蓮、牧師高俊明、陳文茜等人齊聚。施在致詞時提到:「自由永遠是反抗者戰利品,絕對不是掌權者恩賜物」,強調這正是「美麗島事件」留給臺灣子孫的一句話。

許信良致詞時表示,反抗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是追求「說服」與「創新能力」的時代,臺灣的年輕人卓越優秀的一面,他有信心,當前的貧富不均、兩岸關係停滯等問題最終都將解決,就像70年代民主運動的目標與犧牲,到90年代都已基本實現。

呂秀蓮則語重心長呼籲,年輕人不論期待怎樣美好的未來,都不要忘掉過去,因爲「沒有歷史感的人,如何創造未來?」。呂表示,即使當時很艱險,但始終有兩句話令她記憶猶新,包括:「我們如果因爲政治而坐牢,希望我們下一代不必因爲政治而坐牢」,和「我們那一代需要爲政治犧牲奉獻,希望下一代根本不必爲政治操煩」,但目前只完成上一句,她戲稱,今天在臺灣想當政治犯,大概沒有機會了。

高雄市長陳菊看見昔日「兄弟姊妹」與高俊明牧師等人,掩藏不住內心激動,她強調,當年施明德逃亡過程中,全臺陷入恐怖氛圍,如果沒有高牧師站出來救施,「今天要怎麼跟下一代子孫交代?」身爲世世代代臺灣人,都應該感謝高牧師的時代意義

陳菊還說,當她有機會回到高雄,更能體會美麗島世代的堅持與理想,她會隨時提醒自己「莫忘初衷」,尤其從事公職時,更不要忘了昨日的理想。

陳文茜致詞時形容,當臺灣陷入風雨飄搖之際,多數人選擇離開臺灣,但就是有那麼一小羣人,不畏強權、不顧自己的家庭後代,帶給臺灣最深刻的民主貢獻,讓正義降臨這塊土地

她認爲,她所理解的「政治」就是美麗島時代的付出、無私,不是「算選票」的政治,是一種即使很可能面臨死刑,但卻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政治;陳更有感而發,表示政治有時無情,有時世態炎涼,甚至難免爭得面紅耳赤,「可是有種政治是最美的,它的名字可能就叫做美麗島。」

至於施明德一開口,就吐露「懷念信介仙」的心情,他強調「自由、平等、博愛」是個人一輩子信守不變的核心價值,面對當前的兩岸政策權責不相符的憲政體制貧富差距,施心生慨嘆。

施強調,美麗島世代絕不向社會邀功,但卻留給臺灣子孫一句重要的話,就是「自由永遠是反抗者的戰利品,絕對不是掌權者的恩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