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施明德1張微笑照震撼!管中閔感慨:偉大反抗者就是這樣鑄成

前臺大校長管中閔(左二起)、餘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餘範英、前立法院長王金平、施明德遺孀施陳嘉君、監察院長陳菊、媒體人陳文茜、前臺北市長郝龍斌、外交部長林佳龍,23日出席《我只帶來信心-施明德語錄》新書發表會。(圖文:姚志平)

已故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我只帶來信心》新書發表會,藍綠「老」政治人物齊聚一堂,臺大前校長管中閔今(24日)在臉書分享致詞內容,引用施明德自己的話表達想法,還提到對施最初的印象是1980 年美麗島軍法大審開庭前,施明德手插口袋、嘴角帶着一抹微笑的照片,帶給他非常大的震撼,一個人面對死刑可以用這樣的姿勢跟態度,如此壯烈、曠古絕倫,看到他經歷千錘百煉,偉大的反抗者就是如此鑄成。

施明德新書《我只帶來信心》昨舉行發表會,時報出版社邀請監察院長陳菊、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外交部長林佳龍、前臺北市長郝龍斌、前臺大校長管中閔、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出席致詞,還包括當年跟施明德有革命情感的張溫鷹、張富忠等人。

管中閔今在臉書發文,分享昨日在發表會的致詞內容,他認爲這本總結了施明德在不同階段的理念和心情的書,應該是和施明德過去一齊並肩作戰的戰友,或者和施明德長期追求共同理想的同志,纔有資格寫這個序,也不認爲自己是最適合在發表會致詞的人,但爲表達對施明德主席的敬意,就僭越了。

「對於一位歷經磨難的反抗者,一位畢生堅持理念的人格者,我們這些在安逸環境中成長的晚輩還能多說些什麼?反覆思量,我覺得最適合的,應該是借用主席自己的話來表達我的想法。」管中閔說,對施明德的認識與印象,最先來自 1980 年的美麗島軍法大審。當時報紙登了一張大審開庭前的照片,照片中主席手插口袋,嘴角帶着一抹微笑。這照片太令人震撼了;即使透過當時報紙的印刷,年輕的他仍可看出那個姿勢與微笑充滿着對法庭以及周遭的一切充滿不屑。的確如此,《軍法大審》書中留下了他當時的想法:「這個微笑,是自己給自己的死亡判決書」,「這個笑容,這種姿態,是要給獨裁者,給臺灣歷史,給臺灣後代子孫的。」

管中閔提到,軍法大審只是施主席另一個反抗階段的開始。《死囚》書中有以下兩句話:「革命是在追求理想的實現,是以生命做代價的奉獻工程」。這些話不是隨興或空泛的言詞,主席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並且以生命實踐了他對理想的奉獻。他能如此,是因爲他「心中有上帝,有信仰,有理想,也明白爲了堅持這些信念,必須支付代價」(引自《念保羅》)。而有了上帝、信仰、和理想,他對自己便無所顧惜,所作所爲也就超越了世俗,超越了凡人,也超越了時間。

「然而超越這一切豈是容易之事」,管中閔指出,《軍法大審》書中說:「一個偉大的反抗者,絕對不是天生的,他必須經過壓迫者的千錘百煉,才能鑄成」。如大家所知,主席年輕時就面對壓迫,他持續反抗,持續鬥爭,絕不低頭,更從不畏死。他甚至用最殘酷的自我折磨 ─ 超過四年半的絕食 ─ 來宣示他的決心;如此壯烈,曠古絕倫。看到他經歷的千錘百煉,也看到他「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意志,我們於是知道,偉大的反抗者就是如此鑄成的。

管中閔說,在施主席的反抗過程中,他曾有過感慨。在《軍法大審》書中,他曾寫下:「臺灣人一直只景仰統治者,… 只學習屈服(於)統治者,… 羨慕有錢與有權的人,分享些許權位或利益的識時務者,卻常常作賤自己的英雄 …。因爲從『英雄』的鏡面,最容易看見自己的軟弱、順服和無格」。

即使有着這樣的感慨,但管中閔相信,施明德根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在《施明德的政治遺囑》中,他是這麼說的:「我並不奢望在這個世俗的『法庭』中求得一項公正的判決,但是我毫不懷疑地深信:總有一天,歷史法庭一定會還我公道」。管說,「從我多年來的所見所聞,我知道歷史早已在每一天中還了主席的公道。」

管中閔也分享了幾張合照,笑說若非施明德,這些人大概很難聚在一起。一張是和施明德的兩位女兒施蜜娜、施笳;另一張則是和前臺中市長張溫鷹與她的女公子(UCD 學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