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丨推動開發商格局多樣化 土拍市場需要更多“貝殼們”
每經評論員 薛暉
近日,北京順義新城23街區空港六期地塊開拍,吸引了37家企業參拍。在一衆強勢的品牌房企名單中,引人注目的一個名字是“貝好家置業”,其背後股東是貝殼找房。自去年7月貝殼正式宣佈“一體三翼”戰略佈局,這是“貝好家”第一次公開現身土拍市場。
坊間關於貝殼“下場拿地”是否將轉型爲開發商的爭論莫衷一是。由於貝好家本輪並沒有成功拿地,因此尚難確認拿地後將如何操作。但從目前信息看,貝好家即便是要做項目開發,也不可能重複傳統開發商的模式。而無論如何,貝好家既然已經亮相土拍市場,就表明貝殼將延長其產業鏈。今後,也可能會出現在更多城市的土拍市場上。
此前貝殼的一體兩翼戰略已大獲成功,此次新添一翼,將對房地產行業帶來哪些變化?筆者認爲,影響至少有以下四點:
首先,住宅開發者和購房者的關係會改變。
以往的開發商,雖然也會考慮客戶的需求,但主要還是以盈利爲導向,一旦客戶需求與企業盈利需求衝突,往往就會犧牲前者。而貝殼掌握大量用戶需求數據,可以基於數據建立用戶需求的產品模型,然後將這些信息給到房產製造商,來爲客戶量身定製產品(房子)。
其次,土拍市場上清一色開發商的格局將改變。
自2003年開始全面推行“招拍掛”以來,城市土地拍賣市場逐漸形成開發商壟斷格局。由此,住房供應也幾乎只有商品房。由於商品房類型單一,很難滿足全體人民的多樣化需求。這也正是中國房地產市場後期種種問題爆發的深層原因。
反觀國外,許多國家的土地市場上拿地主體是多樣的。既有房地產開發商,也有政府,還有公益組織和社團(工會或教會),甚至有百姓個人拿地。建成的住房既有商品房,政府福利房,還有公益性的微利房以及百姓集資的自建房。
多元化的市場,使得房價大起大落風險降低,相應的金融風險也小。而貝殼這類中介機構的加入,拿地主體更多元了。尤其後者一定程度上代表客戶需求和偏好,其拿地方向策劃,必將影響開發商的判斷。
其三,貝殼能做的事,理論上其他大型中介機構也能做。如我愛我家、中原地產、世聯行、21世紀不動產以及區域性的中介機構,也可以基於自己的大數據優勢進軍房地產開發領域。
實際上,貝殼的一體兩翼也是其他競爭對手研究和模仿的方向。如長租和家裝,其他的中介平臺也在做,而且也很成功。那麼,貝好家模式爲什麼不會被複制呢?如此一來,行業模式會加速改變。
其四、地方政府也會歡迎“貝殼們”。在土拍市場逐漸降溫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實際上是願意看到有更多新面孔參與土拍的。從行業發展來看,也需要有更多新勢力新模式新資本進入房地產開發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