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減碳期待 「返核」是當務之急

五二○賴政府將上任,核能延役聲浪再起,但最近地震頻傳,監委申請調查將針對全臺核能廠耐震能力,邀學者專家共同爲核安把關。但在野黨質疑這是反核派的政治表態。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發電結構配比有致命弱點。超過八成發電量來自化石燃料,當其價格因國際情勢波動時,發電成本跟着起舞。液態天然氣運輸儲存不易,燃料安全存量短到只有數天。每度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短期會影響產品競爭力,長期來看要達到碳中和是癡人說夢。唯一解方是「非核家園」改弦易轍,儘快恢復使用核能。「返核之路」當務之急,最快、最節省資源的作法就是核一、二、三廠延長年限,與核四商轉。

核一、二、三廠在運轉四十年都停止運轉。如六部機組都延長服務,只要少量投資,三年內可以供電,每年可以提供四百億度無碳電力。核四廠已經投資三千億,還差最後一里路與數百億元的資金,預估五年內,每年可以發兩百億度的電。六百億度的核電佔去年系統發電總量百分之廿一。

二○五○年要達到碳中和,核能六百億度年發電量不夠,須提前規畫興建新核能機組。一是傳統大型的第三代機組,另外是發展中的小型模組化反應器。傳統核電機組若能如期在覈定預算下完工,發電成本可控制在合理範圍。

目前歐美國家投資核能電廠意願不高,是因財務風險太高,若沒足夠施工經驗、無法掌控工期,導致資金成本飆升,興建成本大幅成長。但並非每國都如此,中國近來興建核電廠,都能掌握預算與工期;韓國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興建的四部機組,也都順利完成。

美國興建核電廠的成本,每瓩一三六○○美元(二○二四商轉);法國九千美元(二○二四);中國六七五○美元(二○二一);韓國三千美元(二○二四)。核四目前的投資額度以三千億臺幣計算,若還要投資五百億才能商轉,匯率爲卅,興建成本爲四三二○美元。以上顯示核電廠興建成本有很大差異,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設計與施工廠商的經驗,及所在國家的工程能力。

機組發電功率小於卅萬瓩被歸爲小型,模組化是指機組零組件在工廠組裝成系統,載運到廠址組合,減少廠址的工項,可有效控管工期與施工品質,大幅降低財務風險。小型模組化反應器在安全上都有提升,核廢料的產出仍是共有的問題。俄中都有已商轉的先導電廠;美國有五、六個完全不同的設計在發展中,最快在二○二八年商轉。其他核能國家都宣稱在發展。西方世界尚沒有可以立刻簽約興建的設計,日後即使先導電廠完成後,短期內的興建成本會遠高於傳統的大型電廠,且電廠零組件的供應鏈也待建立。長遠來看,臺灣勢必要採用,但短期的未來,興建大型的反應器未嘗不是個選項。

臺灣四座核電廠可容納廿座機組,想逐步滿足減碳期待,興建大型核電機組有必要,童子賢董事長說的沒錯,只是除了法國的設計外,尚有其他選擇。記取核四失敗的教訓,走出核電廠須是國營的框架,找到合適的夥伴,臺灣有足夠能力完成大型核電廠的興建與商轉。

新政府五二○上任,要在能源政策上走出自己的路,在宣佈「返核」的同時,也應同時宣示將盡責任解決核廢料,也會善盡核電廠安全監督管理的職責,確保核電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