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管理需多管齊下大力推廣適宜技術
新華社北京6月15日電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慢性病發病率不斷攀升,慢性病醫療負擔日益沉重。慢性病防控已成爲建設“健康中國”的重中之重。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慢性病管理大會上,專家表示,慢性病防控需人人蔘與、人人盡力,讓每個人作自身健康管理的“第一人”。這不僅需要人們“管住嘴、邁開腿”,建立積極的生活方式,也需要在慢性病防控中大力推廣羣衆用得起、有效果的適宜技術,不斷提高慢性病防控效果。
——多管齊下,改變生活方式
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發佈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進展(2015年)報告》,近10年來,我國慢性病綜合防控工作力度不斷加大,但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由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佔到全國總死亡的86.6%,導致的疾病負擔佔總疾病負擔的近70%。
統計顯示,目前,中國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高血壓患者超過2億,糖尿病患者超過1億。
面對慢性病,我們應該怎麼做?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著名心臟病專家胡大一表示,慢性病管理要從根源上入手,要大力推進預防、治療、康復一體化的服務。慢性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不能單純地靠藥物來改善,而是要綜合採用五大處方,即藥物、心理、運動、營養和戒菸限制。
他表示,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慢性病防控體系,公共衛生預防和臨牀醫學沒有實現緊密結合。以冠心病治療爲例,醫生過度強調外界對病的干預,哪個血管狹窄了就放個支架,而忽視瞭如果通過有氧運動、心理調節以及利用人自身的疾病預防能力、再生能力來提高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技術創新,改善微循環是靶點
《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提出,要結合慢性病防治需求,遴選成熟有效的慢性病預防、診療、康復保健適宜技術,加快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
胡大一表示,形成一體化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不僅需要醫生、護士、患者、心理治療師、營養師等共同配合,還需要不斷開發和應用羣衆用得起、看得到效果的新技術。
“許多慢性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或者是局部以及急性或者是慢性的微循環障礙。干預慢性病,改善微循環障礙就是一個新靶點。”他表示,人劃傷手指後,不需要治療或擦藥,過一段時間傷口就會自行癒合,人體這樣的再生修復能力也可以用到慢性病治療之中。比如慢性病管理可以探討採用生物電技術,即利用生物電信號開啓人體自身的再生修復系統,使受損的血管再生修復,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分離粘連紅細胞,從而預防及改善一系列與血管相關的慢性病。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生物學家羅伯特·貝克就指出,動物或人體受傷後,在受傷處的神經會產生瞬間電信號,當大腦接收到這一信號後,會立即啓動再生修復系統,迅速指揮多種原胚細胞對創傷處的神經、血管、肌肉、骨骼進行再生修復。
他表示,目前,國內這一技術取得了一定進展。上海百慕迪再生醫學集團研發的生物電技術即通過模擬並放射出創傷電流信號,“告訴”大腦開啓人體再生修復系統,指揮細胞對血管、血液進行修復。
“使用這樣的技術,可以觀察到毛細血管的新生,粘連的紅細胞也分開了,血液循環明顯加速。”胡大一表示,這樣的效果直觀明顯,有利於提高羣衆使用新技術的依從性。
隨着技術的不斷髮展,“互聯網+”之風正刮向慢性病管理。胡大一表示,慢性病防控要以糖尿病、高血壓等重點慢性病爲突破口,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豐富防控手段,打造防控平臺。
他表示,以生物電技術爲例,要加強數據的收集,通過使用該項技術和不使用該項技術的人羣的對比,加強數據分析,進一步瞭解該技術改善微循環障礙的機制。
此外,胡大一表示,打造慢性病管理平臺,需要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與線下醫療服務緊密結合。除了線上的遠程,慢性病患者也需要“地面部隊”,即預防、治療、康復爲一體的醫養4S店,從而加強醫患互動,增強和患者之間的同伴教育,共同推動慢性病防控。
中國慢性病管理大會由國家衛計委主辦,迄今已舉辦八屆。會議旨在促進中國慢性病防控事業發展,尤其是進一步推動西部地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提升羣衆慢性病防治能力和健康水平,從整體上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原標題:慢性病管理需多管齊下大力推廣適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