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專家:「產能過剩論」本質是西方國家對全球化的猶豫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表示,近期對中國「產能過剩論」的背後本質,是西方國家對全球化的猶豫。(中新社)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28日對近期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所謂新能源的「產能過剩論」進行駁斥,認爲針對產能過剩問題的爭論,本質其實是全球化的爭論,更指出美國缺乏包含能在全球推廣且不斷前進的新興產業等3點,因此導致面對全球化的退縮。

據中新社引述李稻葵指出,中國新能源的產能是在全球化環境下投資建設的,其想法是新能源汽車不僅在中國銷售,還要到世界其他國家銷售。但是現在有些西方國家認爲中國產能過剩,實則是拿中國市場的銷售量來衡量生產能力,「所以,產能過剩問題的爭論,本質是全球化的爭論。」

李稻葵表示,中國仍想推動全球化,但一些西方國家猶豫了。具體原因據他分析,願意推動全球化的經濟體大多有三個特點。第一是擁有能在全球推廣且不斷前進的新興產業。這些經濟體能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擴大市場需求,把企業做起來。在這一點上,中國正在崛起,而西方有點猶豫。

第二是本身國內市場規模足夠大。中國自身的市場規模很大,且以身作則,率先開放市場。但如今西方尤其是美國市場的規模在全球範圍來看不如以前。二戰結束時,美國佔全球GDP比重超過40%,而如今只佔約25%。

第三是能在全球化過程中協調本國各族羣的利益。以美國爲例,如果美國繼續推動全球化,其汽車行業因競爭力不足會受一定衝擊,而矽谷、華爾街將受益。如何把受益行業的部分利益,通過稅收等政策轉移給受損行業,是一個問題。

李稻葵認爲,從這三方面來看,美國經濟都遠不如二戰結束時有活力,這就是面對全球化,美國等一些國家在退縮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