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新設16座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井 美學者分析北京目的
美學者研判,興建的地下掩體可能是供東風41型使用。(圖/新華社)
美國科學家聯盟(FAS)的核武專家克里斯登森(Hans Kristensen)指出,根據最新衛星照顯示,目前已有18至20座洲際彈道飛彈(ICBM)地下發射掩體的中國大陸,近日又在內蒙古自治區大幅增建發射井,至少有16座發射井正建設中。文中分析,共軍此舉目的包括增強大陸核打擊能力、提升大陸在美國先制核打擊下的核報復存活能力,以及瓦解美國飛彈防禦系統等。
文中指出,這波施工點坐落於內蒙古吉蘭泰東部,爲共軍火箭軍訓練區。該區綿延140公里,總面積約2,090平方公里。吉蘭泰訓練區用於訓練飛彈部隊發射與裝載的發射臺,自2013年以來已新增至逾140座;此外,還設有逾20座營區供飛彈部隊短期駐紮,以及5座供發射架與載具使用的高掩體庫、1座大型補給基地。
克里斯登森表示,吉蘭泰區目前活動頻繁,多處正施工中,特別是北部、中部與南部。中國大陸目前運作中的地下發射掩體約18至20座,而在內蒙古吉蘭泰施工中的地下發射掩體,至少有16座。
他進一步分析,自2016年以來,共軍分3個階段持續動工16座地下發射掩體;其中,11座爲2020年下半年動工,1座於2016年起施工、4作「俄國式」的地下發射掩體則於2018年至2020年間動工。每個地下發射掩體彼此間隔爲2.2至4.4公里,坐落於10×20公里的訓練區內,足以確保美國無法在一次核打擊中全數摧毀這些地下發射掩體。
此外,相較於原來使用液體燃料的飛彈,新的地下發射掩體反映出共軍正由液態燃料,過渡至能更快完成發射的固態燃料。從地下發射掩體的大小來看,不太適合東風5型使用,可能是供東風41型或較小型的ICBM(如東風31A)使用。
自吉蘭泰發現首座發射井後,短短數年內數量便明顯成長,完工後將讓大陸擁有的地下發射掩體數幾乎翻倍。衛星照同樣顯示,共軍正興建獨特隧道,專供隱蔽飛彈發射單位或裝填之用。
克里斯登森表示,這波新建設還發現2條隧道,供機動發射器使用,不過仍不能確定。這2條隧道長約350公尺,可容納東風41型。從位置與形狀判斷,可能是防止機動發射器與飛彈遭受來自空中的襲擊。
克里斯登森分析,雖然吉蘭泰的地下發射掩體施工數,讓其擁有的地下發設掩體數量近翻倍。不過,與美國和俄國相比仍屬小巫見大巫。畢竟,美軍有450個地下發射掩體,俄國約130座;相較之下,火箭軍擁有的數量不到美國洲際彈道飛彈聯隊下單箇中隊的3分之1。
儘管如此,共軍積極擴張地下發射掩體的目的,可能是強化覈報復的防衛能力,好在美國核武先制打擊下存活,並展開報復攻擊。此外,藉由增加地下發射的固體燃料洲際彈道飛彈數量與彈頭數,北京核打擊力道將大幅提升,從而增加穿透美國飛彈防禦系統的可能性。
前面也提到,東風5型使用液體燃料,導致時間過程而大幅遭受攻擊的風險。這波建設工程則反映出共軍正從液態燃料過渡至固體燃料。另一方面,大陸飛彈平時不安裝核彈頭的做法,在美國與中國大陸軍事競爭的態勢愈來愈激烈下,北京也不敢肯定一遇事變是否有足夠時間安裝核彈頭。爲提高核嚇阻可信度,大陸正逐漸過渡至承平時期也維持飛彈警戒的態勢。
最後,快速增建ICBM地下發射掩體也有平衡洲際彈道飛彈部隊,朝機動式、固體燃料前進,以提升核嚇阻可信度;還包括提升大陸核打擊能力、改善傳統彈道飛彈快速打擊能力,以及展現北京做爲大國的威望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