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網路衆籌夯 斂財騙捐吞噬愛心
3月20日,大陸90後創客衆籌開書店,衆籌200萬元人民幣改裝地下車庫開書店,藉助網路力量圓了「書店夢」。(新華社)
2016年1月28日,大陸一名尿毒症女孩透過網路衆籌辦婚禮,她躺在病牀上與老公展示結婚證。(新華社)
大陸衆籌網一起「我想衆籌一個有溫度的社區花園」計劃。(截圖自衆籌網)
「這是我親戚的朋友,資訊真實,請大家幫幫病重的他……。」隨着大陸網路公益衆籌平臺持續火熱,個人求助性質的網路募捐資訊不時在朋友圈散佈,但在網友踊躍獻愛心的同時,「斂財」、「騙捐」的事件也有增無減。學者認爲,要解決這些問題,要先完善配套法規,再從個人和平臺兩端雙管齊下,加強監管。
隨着網路發展,網路公益衆籌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成爲新的求助資訊「發佈視窗」。舉例來說,面對醫療保險無法完全覆蓋的大病,不少病患家庭面臨短期籌資困難或資金短缺、無錢治病的難題,和尋求公益組織的幫助相較,透過網路公益衆籌平臺發起個人衆籌就顯得容易許多,因爲求助者只要點擊發布按鈕,上傳身分證、醫院診斷證明、繳費單等相關證明,就可以發起求助項目,進行資金衆籌。
以「輕鬆籌」網站爲例,2015年全年發起的個人救助項目約爲2.3萬個,總支援379萬餘人次,籌款金額超過1.875億元(人民幣,下同);到2016年上半年,發起的個人救助項目已升至4.5萬個,總支援1087萬餘人次,籌款總額則超過了4.5億元,約20億臺幣。顯現衆籌發展的迅速。
雖然網路公益衆籌平臺走進公衆視野,幫助一些有需求的人;但也傳出「騙捐」、「斂財」等事件有增無減,於是民衆開始質疑衆籌的錢究竟去了哪裡?這些平臺會淪爲騙子行騙的溫牀嗎?例如,2015年8月,楊姓女子透過個人微博發佈虛假資訊,謊稱父親在天津港爆炸事故中遇難,母親已於1年前去世,透過微博騙了10萬元。還有一名女大生謊稱爲病母籌款6萬元,約26萬多元臺幣,事後卻在朋友圈曬「吃喝玩樂」。
衆籌平臺 野蠻生長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法學院副院長楊東表示,衆籌平臺的入門檻很低,一些平臺項目審覈把關不嚴,讓一些「有心人」有機可乘。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王維維則表示,互聯網公益衆籌平臺處於「野蠻生長階段」,從項目審覈、流程監管到善款使用都缺少清晰的行爲及法律邊界,曝出亂象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