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地段力正夯 生態工法解決空污與暖化
▲半畝塘運用生態開發工法,成功解決空污、熱島效應問題。(圖/記者張瑞傑攝)
放眼國際,世界最大的都會區東京,受到歐美城市影響已屆百年之久,東京有1300萬的人口居住、半徑50公里內更含括3500萬人生活在首都圈;被公認爲綠地最少的首都住居,政府開始找回自然生活的脈絡,東京郊區的裡山、更被擴大成爲一種精神象徵的「裡山倡議」,將綠色納入政見中,10年內要在屋頂規劃出森林、農場,滿足人們對於自然的渴望。而在臺灣,半畝塘建築早在2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生態開發」工法,成爲臺灣建築界的另一種「臺灣之光」。
起自臺中大里菩薩寺、種下第一顆樹開始,10多年前、半畝塘創辦建築師江文淵開啓在都市造山的念頭;這個念頭如今在竹北「若山」1、2、3期,綠涵蓋率從50%到260%,「生態開發工法」只讓營建成本多12~15%,顯示這個工法已經成熟。江文淵表示,「若山」的成功,讓「自然」從單一技術走向系統改善,不僅滿足城市集居人類迴歸自然的念想,更可以爲地球暖化、空污甚至防洪問題,提供一帖有效的解藥。
▲半畝塘創辦建築師江文淵。(圖/記者張瑞傑攝)
江文淵表示,如同「裡山」是日本追求自然原鄉精神象徵,「淺山生態系」就是臺灣自然文化的根源;淺山生態系、田間生態系、河川生態系就充斥在郊區,只是隨着城市話發展,這些生態系逐漸消失,因此找回生態系,就成了半畝塘最重要的課題。
「對我們來說困難的不是技術,而是整個系統性障礙,」江文淵認爲,包括城市集居、河川污染、PM2.5的空污問題等等,所有問題環環相扣,生態物種消失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河裡沒有魚、樹叢沒有樹蛙、螢火蟲,因此半畝塘用最嚴格的環境指標來改善技術、調整目標,「用樹蛙、螢火蟲,來認證我們推出的住宅符合健康系統,只要今年的樹哇跟螢火蟲沒有回來,我就知道我們沒做好。」
他分析,在38度的夏天裡,混凝土受到輻射增溫60度、柏油增溫65度,因而造成熱度爆表「熱島效應」;只要種樹、讓樹木所形成的陰影覆蓋,就可以降溫到30度,如果有水域覆蓋,可以降到25度。「再者,森林可以涵養水、解決空污。這就是解決系統的難處。」
第一個20年、江文淵用「重返自然」的建築理念與技術爲城市找到一帖解藥;他直言,下一個20年, 將跟市場推廣生態系統開發技術,希望能讓更多建築公司、開發商導入,更期許能成立建築學院,傳承生態開發經驗。
▲▼ 啓動淺山生態系調查,師法自然,半畝塘造山運動的成功,爲綠色地段力下出最好註解。(圖/記者張瑞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