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多地再出臺支持政策!

近日,多地繼續出臺購房支持政策。

9月17日,江蘇南京發佈通知稱,自9月20日至22日期間,在金秋房展會上購買新房且在12月31日前完成網籤備案的購房人,在各區現行購房補助政策基礎上,額外給予購房合同金額1%的補助。

9月15日,廣東湛江發佈穩樓市新政,其中提出,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加大住房公積金支持力度,包括優化住房公積金異地貸款政策、優化住房公積金住房貸款套數認定標準、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取消第一及第二次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差別、實施二手房交易“帶押過戶“、優化住房公積金還貸提取政策等。

9月13日,四川天府新區發佈穩樓市新政,其中提出,支持人才安居需求,購買直管區人才公寓可按8.5折享受不超過50平方米優惠政策面積;在直管區新增購買新房的,每套按房屋成交價的1%給予消費券,最高不超過5萬元;對完成網籤備案的新房購房者,不用入戶,就可享受入學報名搖號。

南京發放限時購房補助

9月17日,“南京房產微政務”微信公衆號發佈了關於《發放2024年金秋房展會限時購房補助的通知》。

其中提出,自2024年9月20日至22日期間,在南京金秋房展會上購買新建商品住房(以經展會成交專用章認證的認購協議爲準),且在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新建商品住房買賣合同網籤備案的購房人,在各區現行購房補助政策基礎上,額外給予購房合同金額1%的補助。

符合條件的購房人在取得不動產權屬證書後,憑展會購房認購協議(以經展會成交專用章認證的認購協議爲準)、網籤備案合同及不動產權屬證書至市、區房產部門申請辦理,其中購買玄武區、秦淮區、建鄴區、鼓樓區、棲霞區和雨花臺區新建商品住房的,至市房地產市場交易中心辦理;購買江北新區和江寧區、浦口區、六合區、溧水區、高淳區新建商品住房的,至房源所在區房產部門辦理,補助金將於申領後30個工作日內到賬。購買現房的,補助申領截止日期爲2024年12月31日。購買期房的,補助申領截止日期爲2027年12月31日。

湛江發佈穩樓市新政

9月15日,湛江市住建局等五部門發佈《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其中提出,爲進一步降低住房交易成本,滿足改善型住房需求,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

同時,加大住房公積金支持力度。優化住房公積金異地貸款政策,在異地繳存住房公積金的職工,在湛江市購買、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可以在湛江市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貸款條件及貸款額度與湛江市繳存職工標準一致。

另外,優化住房公積金住房貸款套數認定標準,職工家庭成員在全國範圍內沒有住房公積金貸款記錄的,或在全國範圍內有一次住房公積金貸款記錄但已結清該筆貸款且申請公積金貸款時在當地名下沒有成套住房的,都視爲首套住房,享受住房公積金首套住房貸款的利率政策。

此外,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單人從50萬元提高到60萬元,夫妻雙方從80萬元提高到90萬元。取消第一、第二次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差別,第二次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單人從40萬元提高到60萬元,夫妻雙方從70萬元提高到90萬元。

新政還提出,實施住房公積金貸款二手房交易“帶押過戶”,對符合住房公積金貸款條件的職工,購買“帶押”二手住房時可以申請“帶押過戶”住房公積金貸款(含組合貸款)。

另外,優化住房公積金還貸提取政策。增加還貸提取方式,職工有一套或多套住房符合同一提取條件的,同一時間段可選擇一套住房用於提取住房公積金,每3個月可提取一次,累計提取總額不超過一套房當前的貸款本息餘額,每次提取額度不受當年實際還貸本息額限制,直至貸款結清。

天府新區發購房補貼

9月13日,“天府發佈”微信公衆號發佈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四川天府新區直管區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

其中提出,支持人才安居需求。獲得成都市F類人才安居資格的,購買直管區人才公寓可按8.5折享受不超過50平方米優惠政策面積。獲得“天府新區英才卡”或“天府興隆卡”的人才,在直管區新增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每套按房屋成交價(以網籤備案合同總價款爲準)的1%給予消費券,最高不超過10萬元。

同時,實施惠民購房補助。在直管區新增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每套按房屋成交價(以網籤備案合同總價款爲準)的1%給予消費券,最高不超過5萬元。鼓勵小區業主購買本小區新建地下車位,對於本小區業主新增購買本小區新建地下車位的,新增購買第一套(個)的給予2000元消費券;新增購買第二套(個)以上的,每套(個)給予4000元消費券。新增購買非自持的規定最小銷售單元的辦公類新建商品房的,每套按房屋成交價(以網籤備案合同總價款爲準)的2%給予消費券。

另外,保障購房入學需求。在新建住宅項目預(現)售前,提供將該片區納入服務範圍的學前及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名單。對完成網籤備案的新建住宅購房者,若其適齡子女符合入學條件,可參與該片區學校入學報名搖號。

責編:萬健禕

校對:楊舒欣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