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縮、凸眼」遭嘲外星人 臺大20次手術重建顱顏病童帥臉

病友陳祐嘉的姑姑(左1)則說,陳祐嘉每次手術都要花費很長時間,有時從早上開至凌晨,其他手術室都已空出,只剩自己還在等待,心中總是相當忐忑。記者林琮恩/攝影

17歲病友陳祐嘉出生時即罹患罕見疾病克魯鬆症候羣,他的主治醫師、臺大醫院顱顏醫療暨型態科分展中心主任謝孟祥說,陳祐嘉出生時,從眼眶至下齶的中臉部位嚴重塌陷,後方鼻咽幾乎不存在,臉部直接貼在脊椎上,導致呼吸窘迫、腦水腫,歷經跨專科團隊20多次手術,外觀與機能逐漸恢復。

克魯鬆症候羣與愛伯特氏症等疾病,均屬顱縫早閉症候羣。謝孟祥表示,患者症狀包括前扁頭、中臉後縮、牙齒後縮、凸眼等,並經常合併呼吸、進食及語言困難,也會有眼科、聽力、口腔咬合等問題。

謝孟祥說,這類疾病在產檢時很難發現,尤其克魯鬆氏症候羣,患者出生後因顱骨逐漸發育,症狀漸進式產生,更難在懷孕期間防堵,此疾病與基因有關,但不算遺傳疾病,在不具家族史的前提下,患者具基因突變機率爲10萬分之1。

陳祐嘉出生時即接受顱部減壓、耳鼻喉科的氣管切開等手術,謝孟祥說,初次見到祐嘉患時,雖然有動減壓手術,但縫隙嚴重鼓起,醫療團隊施以二次頭顱擴張術,將前額骨往前推出,解決外型與腦部壓力問題;後續多次以手術植入鈦金屬網狀物,「東一塊、西一塊」補齊顱骨缺陷。

謝孟祥說,手術過程中最困難的是中臉切骨手術,由於中臉附近環繞眼睛、重要神經等,加上要切除的部位在臉皮之下,手術定位困難,過去必須靠摸索、聽聲辨位,近期則導入電腦輔助手術導航系統,並運用3D列印植入物,加上新型的中臉牽引器材,讓陳祐嘉連續配戴33天,每天往前移動0.5至1.5公分,才幫助他重建臉部,不過,待他成年後,仍要接受脊椎、咬合等矯治手術。

陳祐嘉說,自己因外觀與衆不同,求學歷程飽受煎熬,曾被同學嘲笑爲外星人。他的姑姑則說,陳祐嘉每次手術都要花費很長時間,有時從早上至凌晨,其他手術室都已空出,只剩自己還在門外等待,心中總是相當忐忑,且由於手術過程必須使用許多新型醫材,全家17年來已經花費近500萬元。

臺大醫院2022年成立顱顏醫療暨型態科學發展中心,謝孟祥說,罕見顱顏疾病必須由跨專科團隊照顧,包括整形外科、神經外科、矯正牙科、耳鼻喉科、基因醫學科等,團隊已從成立初期的15人,倍增至31人。罕見顱顏疾病手術、照護複雜度高,健保給付卻未跟上腳步,團隊治療時心理壓力大,還會面臨不敷成本的質疑,盼政府能提高給付,幫助團隊與病童。

17歲病友陳祐嘉,出生時即罹患罕見疾病克魯鬆症候羣,顱骨外觀與常人不同。記者林琮恩/攝影

臺大醫院顱顏醫療暨型態科分展中心主任謝孟祥說,陳祐嘉出生時,從眼眶至下齶的中臉部位嚴重塌陷,後方鼻咽幾乎不存在,臉部直接貼在脊椎上,導致呼吸窘迫、腦水腫。記者林琮恩/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