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真相,從來不是教科書上那麼簡單
01
清宣統三年(1911年)農曆四月初十日,大清帝國第一屆責任內閣成立第一天。
第二天,就發佈了第一道政令。
大意是:
1、朝廷決定將幹線鐵路的修築權全部收回。
2、民營鐵路公司只允許修築支線鐵路。之前已經批准民營的幹線修築計劃全部取消,朝廷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賠付和贖買。
這道政令,後來被歸納爲“鐵路國有政策”。
上中學歷史課沒有開小差的同學都知道,這道“鐵路國有”的命令,後來引發了四川的“保路運動”,接着又導致了武昌起義的爆發,最終導致了大清王朝的滅亡。
也正因爲這個原因,一百多年來,“鐵路國有政策”及其提出者盛宣懷,被批得體無完膚,認爲清政府搞“鐵路國有”本質上就是掠奪民營公司的財富,用築路權爲抵押向列強借錢,充分暴露了其賣國的本質。
其實,歷史真沒這麼簡單......
02
首先,看張圖:
這是1881年到1911年,清末修築的鐵路幹線示意圖。
並且,清政府還在進一步謀劃建設更大的鐵路網。
鐵路建設的成績不小,遇到的問題也很多。
其中最大困難的就是這玩意兒太燒錢。
比如:
京張鐵路,全長不過200公里,耗資卻達到700萬兩銀子,足夠買下“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
京漢鐵路這種大動脈級別的,耗資更是達到驚人的4000多萬兩銀子,足夠買兩支北洋艦隊,還有富裕!
而當時的清政府又因爲《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鉅額賠款拉了一屁股饑荒。
到哪兒搞這麼多錢修鐵路呢?
一開始,朝廷想通過“官督商辦”的模式,也就是鐵路所有權和經營權歸國家,同時發行股票,吸引民間資本投資。
然而當時有錢的中國人對投資鐵路的前景十分懷疑,沒什麼人肯買朝廷發行的股票。
沒辦法,朝廷只好向洋人銀行借錢。
可洋人壞得很,除了各種挖坑坑你的錢,還要求你只能用他的工程師、他的鐵軌、他的機車,還要把鐵路經營權抵押給他。
清廷再昏庸無能,也不願意這麼被洋人坑,加上民間抗議呼聲也越來越大,漸漸就放棄了以路權抵押借外債的融資模式。
洋人的錢不能借了,但鐵路還得修。
怎麼辦呢?
03
清廷想來想去,還是對民營資本開放修築權吧。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八月,清廷頒佈了《鐵路簡明章程》——
1、民營資本可以組建鐵路公司,但不允許吸收外國資本入股,所有股東必須都是中國人。
2、鐵路建成後所有權和經營權都歸鐵路公司所有。
《章程》頒佈後,民營鐵路公司迅速發展起來,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見下圖:
但民營鐵路公司面臨着幾個無法克服的難題。
第一,資金不足。
像新寧鐵路,42公里的支線鐵路,總投資就高達300多萬兩銀子。
如果遇上大江大河或者崇山峻嶺,投資更多。
以當時的經濟水平,民間資本要湊足這麼大規模的投資實在不容易;
第二,利潤回報困難。
鐵路事業並不像開工廠或者開商店那樣能很快獲得利潤。
而且要有一定的規模,光修個十幾二十公里,沒什麼實際意義。
例如,福建鐵路公司修築的漳廈鐵路。
因爲缺乏造橋技術,鐵路東面只修到嵩嶼,距離廈門城還隔着一條海峽和3公里路程;
西面只修到江東橋,和漳州城還隔着一條九龍江和17公里的路程。
兩頭都靠不上。
想坐個火車還得先坐馬車再坐船,下了火車又得先坐船再坐馬車,各種折騰,鐵路最重要的速度優勢幾乎都被抵消了。
這條鐵路就完全成了雞肋。
因爲缺少客源和貨源,漳廈鐵路從建成開始就虧損得一塌糊塗,沒幾年就維持不下去了。
第三,線路規劃各種不科學。
民營主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賺錢,不太考慮政治和戰略因素。
比如,湖南鐵路公司,因爲岳陽境內的洞庭湖段不好修,投資太大,於是只修築長沙到株洲的鐵路,以連接株萍鐵路,通過運煤獲取利潤。
公司賺了錢,但粵漢鐵路這條大幹線的修築卻因此大大延誤了時間。
第四,也是最關鍵的——
1911年引起保路運動的川漢鐵路公司是典型。
四川,歷來是個封閉保守的省份。
離沿海遠,省內交通也十分困難,所以四川人對鐵路這個新鮮玩意兒的認識是非常模糊的。
他們只聽說火車是個噴煙冒氣、聲音很大的怪物,會破壞風水、驚擾陵墓。
在這種情況下,當四川總督錫良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初爲了修築川漢(成都-漢口)鐵路而成立川漢鐵路公司時,民間的反映非常冷淡了,幾乎沒人願意入股這個官辦的鐵路公司。
無奈之下,錫良只好搞起了“強制入股”——
他宣佈四川全省的田畝加徵百分之三的租稅,用於入股川漢鐵路公司。
這種股份就叫做“租股”。
照理說,加徵的百分之三用於入股了川漢鐵路公司,那四川全體農民就都成了公司的股東,似乎也不錯。
但問題在於,錫良規定,川漢鐵路公司每股金額爲五十兩白銀。
一般農民家裡也就十畝八畝地,一年交的皇糧國稅大概也就不到一兩銀子。
靠這加徵的百分之三,一百年也湊不成一股。
而湊不成一股,你就沒有股東的身份。
說白了,這每年百分之三就相當於你白貢獻給川漢鐵路公司了。
這可就引起了四川士紳們的興趣——
05
士紳老爺們不懂鐵路,但算賬是算得清楚的:
全省農民每年白貢獻百分之三給川漢鐵路公司,還不用給他們股東身份,不用分紅,這錢相當於就是白拿,到時候再拿出去搞點別的投資,虧了是全省種田佬在扛,賺了則是大股東們分錢,豈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川漢鐵路公司一下就從“冷饅頭”變成了“香餑餑”。
全省的士紳紛紛請願,要求把川漢鐵路公司由官辦改爲商辦,讓民間資本入股公司。
隨着民間請願的呼聲越來越大,加上川漢鐵路公司的業務一直也沒啥起色,錫良終於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下令將川漢鐵路公司改爲商辦,之前官府投資的股本和全省農民交上來的“租股”全部原封不動,同時再吸納民間資本入股。
到了1909年初,川漢鐵路公司的全部股本已經達到了兩千萬兩銀子。
雖然離川漢鐵路工程所需要的五千萬兩銀子,還有較大的缺口,但已足夠現在四川盆地修築一條較長的鐵路了。
可士紳老爺們費了牛勁把川漢鐵路公司變成商辦,可不是爲了真心實意修鐵路的,而是貪圖那不用分紅的鉅額“租股”。
大股東們控制了公司之後,馬上開始把資金用於各種跟鐵路無關的投資......
就這樣,川漢鐵路公司改爲商辦三年半後,一寸鐵路沒建,一輛火車沒買。
股本卻已經虧掉了550萬兩。
再加上公司大股東和高管們的貪污浪費和公司運營本身需要的資金,到1910年秋,原來的2000萬兩股本已經只剩下1000萬兩了!
這個時候,川漢鐵路公司唯一的出路只剩下趕緊先修築一段鐵路,好歹實現一點盈利,吸引更多投資者前來入股,以逐步填平之前的虧空。
最佳的選擇,就是先修築成都到重慶這段鐵路,這個區間地形比較平坦,也沒有大江大河阻隔,施工難度比較低。
同時這個區間城鎮密集,人口衆多,物產豐富。
只要能夠通車,必然會產生盈利。
然而,公司的大股東們卻又玩出了一個騷操作——
06
他們宣佈,川漢鐵路的建設要先從宜昌到萬縣這一段開始。
理由是:
“鄂境不修,則川路無用,必致認捐者中悔,招股者裹足。且川路運機運料,非由宜昌入手,則轉輸不便,川路亦將無可施工。”
聽着似乎很充分。
但宜昌到萬縣這一段,都在三峽地區,羣山高聳、道路艱險,想修鐵路不但耗資巨大,而且難度極大。
有多大?
宜昌到萬州的宜萬鐵路一直到2010年才建成通車。
就算耗費巨資修通了,這個地區也是人煙稀少,物產貧瘠。
可以肯定,鐵路不會有什麼盈利。
既然如此,爲什麼還要選擇在這個地段先開工呢?
說白了,就是給四川全省屁民們做個樣子,表示公司確實在修鐵路了,你們的錢沒有被浪費。只是這段鐵路確實難修,你們得給公司足夠的時間。
爲了裝得更像一些,川漢鐵路公司還特地高薪聘請了大名鼎鼎的詹天佑來做總工程師,動用了四萬多民工,修宜昌到萬縣的鐵路。
可是,工程纔開始了五個月,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就出臺了......
07
本來大股東們對“國有化”並不牴觸,反而幻想,正好借這個機會讓朝廷幫自己把公司的鉅額虧空填平。
可朝廷也不是傻子,肯定要查賬目。
一查,發現川漢鐵路公司到1911年5月爲止,全部股本只剩下了800萬兩,卻只在宜昌修築了幾十裡的鐵路路基,連一寸鐵軌都沒有鋪,因此資產基本是零。
朝廷就此認定,川漢鐵路公司的股本只能按800萬兩計算,而且這800萬兩,也只能置換成國有鐵路的股票,不能用現金補償。
其實,這個方案也算合情合理。
畢竟你們公司自己造成的虧空,沒理由讓朝廷幫你填上。
但這麼一搞,大股東們虧空掉的一千多萬兩股本不就沒法找補了嗎?
到時候其他股東找他們算賬,他們怎麼辦?
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甩鍋給朝廷!
於是乎,大股東們開始大造輿論,說朝廷蠻不講理,明明2000萬兩的股本,朝廷卻只認800萬兩,這是想把我們四川百姓1200萬兩的血汗錢全都吞下去啊!
爲了挑起對朝廷不滿,他們還大肆宣傳:
“全省每年交百分之三的租股,因此都是公司的股東,朝廷如此蠻不講理,損害的是咱全省農民的利益啊,咱們可不能袖手旁觀啊!”
農民哪懂得這些,被人這麼一忽悠,還真以爲朝廷要強吞自己的股金,於是紛紛成羣結隊找官府要說法。
就這樣,四川逐漸就開始亂起來了。
愛國主義成爲無賴的最後避難所。
09
好巧不巧,這個時候,又傳來了朝廷同英法德俄四國銀行團簽訂鐵路借款協議的消息。
這下,大股東們更是找到了救命稻草,馬上到處宣傳:
“朝廷搶走我們的築路權,就是爲了抵押給洋人,好向洋人借錢”。
“鐵路國有”就成了妥妥的“賣國政策”,抵制“鐵路國有”就成了“愛國行動”。
至於川漢鐵路公司的那些爛賬,誰還有功夫管?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四川爆發了“保路運動”,進而演變成武裝起義,接着湖北清軍入川鎮壓,又引發了武昌起義,最後革命風暴席捲全國,大清宣告滅亡。
所幸,大清亡了,但“鐵路國有”的政策被繼承了下來,始終是既定不渝的國策。
這纔有了中國的一條條鐵路幹線不斷被修築起來,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
最終擁有了全球最先進、最龐大的鐵路網絡。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宣統政紀》、《中國鐵路史》、《四川保路運動歷史真相》、《同衷異果 :盛宣懷與孫中山鐵路國有及其借款比較研究》、《從近代企業制度的角度觀清末鐵路 “商辦"政策的失利》、《論盛宣懷與四川保路運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