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寫的,而不是歷史教授寫出來?
始閱讀這篇文章之前,麻煩您點一下 “關注” ,這樣便於您之後參與討論和分享文章,感受到更加獨特的參與體驗。衷心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
多多希望在2024年的每一天,你們都能笑容滿面,好運連連!
今天在某乎發現了個挺有意思的話題:爲什麼《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寫的,而不是歷史教授寫出來?
明朝那些事兒的意義還是很大的,不過我也不喜歡他那種動不動就給歷史人物加上作者想象的熱血獨白,很尬。從你描述來看這是看法問題,不是寫法問題。你讓當年明月寫”史可法廉潔勤慎,但無能“,他也能寫出花來。讀來《南明史》讓人舒服多了。很早就知道《明朝那些事兒》,去年心血來潮翻開讀了一段時間,語言總讓人覺得像高中生文筆,讀起來實在乏味,看不下去,然後棄了。現在看來,不止文筆差,還帶有明顯的個人情感色彩,對史實有失偏頗。
說說我的理解,這二者是學術與科普的區別,學術要求嚴謹,即使明知不一定是真相,仍需嚴肅的嚴密論證;而科普嗎,邏輯性不需那麼嚴密,可以加入個人感想。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讀起來比傳統的歷史書有趣,而且明朝那些事兒的故事情節可以吸引讀者去閱讀,也能引起讀者的思考,以明朝那些事兒爲題,可以引出這本書的主題和線索,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也引導讀者去思考,當年明月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也有著名的歷史學教授加以輔導,所以這本書的歷史細節問題也基本沒有,那麼這本書就算的上是一本好的歷史小說或者歷史書了。不能這樣比,就好像科普與科學研究,你讓那些有興趣的人一開始就看研究,估計沒幾個人會看,而且興趣全無;但好的科普就不一樣,既能增廣知識,又能激發興趣,雖然效果不一定那麼好,而且出名的就會有引來非議,但總歸是一種很好的形式了。
《明朝》我看了不下3遍,非常佩服石悅。作者79年出生,在27歲這個浮躁的年齡段筆耕不輟,在海關公務員的角色裡矢志不移,在成名之後依然低調內斂,單憑這3點就值得無數年輕人學習。看得出石悅有自己強烈的史學觀,但他依然在引導我們思考,做不一樣的自己。在當下的中國,很容易失去自我。《明朝》是有很強的示範效應和推廣意義的,但他畢竟非科班出身,畢竟是當做興趣,能做到這一步,足矣。必須點贊,條理清晰,言之有物,文中觀點追求客觀全面。雖說答主您在文中認爲學院派會不免帶有學術氣,但是這種行文邏輯順暢,句句力求客觀的態度與寫作方法卻是學院派更易達到。無論是對歷史學家、明朝那些事這本書、還是對當年明月這個作者,答主無不根據自身認識給出了極其精準的評價。答主專業水平如何未能拜讀不知深淺幾許,但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法如此666,想來作品也是觀點客觀、資料詳實、認識到位,改日有緣來學習學習。
說實話,光看文就能感受到不嚴謹了,因爲很多心理細節描寫,很多主觀判斷。所以我更願意理解這是一本以歷史爲基礎的小說。《明朝那些事》是我多年來爲數不多看完全本的書,很慚愧,放在書架上那本和磚頭一樣的《史記》楞是沒看多少,個人覺得普通人看書目的不是爲了研究學問、不是爲了其他場合賣弄學問,更不是爲了傳承學問,或許就是單純的通過作家的角度去看看人家是怎麼闡述和理解你所能具象化的文化領域。
論文都是很嚴謹的,尤其是某個王朝某段歷史時期的人口,稅賦啊之類的必須有嚴謹的數據做支撐。當年明月不可能這麼寫,如果他這麼寫,他的書就不可能暢銷。以前看過這本書,它在史學界的評價很高。我讀過後,感覺明史如果是一棵樹,那這本書就像鋸開的的一個橫截面,然後開始一圈圈的數着年輪,蔓延到枝葉及根本;作者從戚繼光的死和萬曆不上朝這兩件事開始,延伸到軍事政治經濟,深究起明朝上下300年。畢竟喜歡看看歷史書的大衆都不是真正研究歷史的,明朝那些事兒讀起來的確比與教科書式的歷史書有意思的多,我們讀讀歷史並不是爲了吹吹牛,和人閒談的時候鑽牛角尖,要真認真起來恐怕沒有幾本史書敘述的能與歷史的真相完全一致。
大家對此怎麼看呢?
歡迎留言討論。
感謝一路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