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風采·上海勞模|周錚:始終活躍在創新一線的實踐者
從施工中隊技術員,到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到上海市勞動模範,再到上海建工機施集團第五工程公司的當家人,工作30餘年,周錚完成了一名產業工人的蛻變。他的名字不僅與許多市重點工程和榮譽相關,更與創新探索緊密相連。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始終不變的,唯有他活躍在創新第一線實踐者的本色。
受訪對象供圖
體制機制是創新工作的制度保障
“機施集團向來有‘科技興企’的傳統,這與我們兩代全國勞模、前兩任總工程師吳欣之和陳曉明堅持的理念密不可分。這個傳統絕不能丟!”如今,興企接力棒傳到了周錚這代手中,他更有了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與責任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周錚認爲:“體制機制是創新工作的制度保障。”
彼時,建築行業形勢正以絕無僅有的速度向前飛速發展,爲了緊跟時代腳步,加強機施五公司技術儲備,周錚思索良久,決定以五公司單個部門爲突破點,大刀闊斧地幹一場。周錚第一次創新性地在部門內組建起了“基坑工程技術研究室”,專攻某一技術領域,同時,又對設備物資部車間開展了體制機制創新,組建起了“一部一室”,即“地下建機租賃部”和“設備研發工作室”。
當年打下的“地基”,運作起來的這些體制機制模式,最終都變成了“財富”,成爲日後周錚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最強“班底”。2022年度上海市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獲評後,周錚感慨,恰恰是這些“研究室”“工作室”體制機制的存在,使得機施五公司的發展,始終保持在了技術創新的前列,勞模創新工作室也有了更好的發展土壤,贏在了起跑線上。
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要讓企業永遠保持青春,光有體制機制創新還遠遠不夠,周錚一直堅持:“科技創新纔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長年累月,周錚埋頭於參建市內外重大工程的技術課題立項、研發、應用,以及攻堅工作中。“我要把更多科技創新理念運用到重大工程建設中,努力發揮出我們專業公司的專業優勢!”周錚告訴記者。
在周錚的帶領下,機施五公司在項目科技創新上實現了多個“最”。最深——首次嘗試特深地下連續牆施工,便把深度鎖定在了123.18米,當時全國軟土最深地下連續牆就此誕生。最先——實現綜合管廊地下預製拼裝,在桃浦科技智創城綜合管廊項目上,周錚帶領團隊成功運用預製地下連續牆圍護結構的施工新工藝,實現地下裝配式技術的首次運用。最高——高架施工預製拼裝率創新高,在南北高架中興路新建匝道工程中,上部結構的預製拼裝率達到了98%……
在創新設備的應用上,周錚更是主張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他的建議下,機施五公司先後引進多臺行業領先設備,購置了最先進的免共振錘——全球首臺功率最大的70RF免共振振動錘在北橫通道工程建設中的運用,成功實現了高效、環保、低噪音的綠色理念;引進了寶峨MC-96銑槽機、TRD-80E工法機,在浦東機場T3項目投入使用,並採用設備改造的方式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
(勞動報記者 李佳敏)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