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政府新挑戰/食安五環破功 難擋下一場風暴
因應食安事件政府推出食安五環政策,但食安事件仍連環爆,專家指出政府過度倚賴業者「自主管理」,應適度收回對業者的信任。圖/臺中市食安處提供
近半年來,進口蛋保存期限爭議、國產豬肉檢出瘦肉精西布特羅、蘇丹紅辣椒粉遍地開花、日本小林紅曲原料致腎臟不良反應,再到寶林茶室食物中毒造成四死,食安事件層出不窮。八年前混油等食安事件震驚社會,蔡政府因此提出「食安五環」,如今遭質疑形同虛設,專家批評,「需要打掉重練」。
專家指出,食藥署未列管中小型企業、邊境管理人力不足、源頭管理未落實、食藥署業務以藥爲重,食品僅由三級單位「食品組」管理,且現行食品政策多由農業部主導、食安辦功能不彰,皆導致食安五環未發揮應有的效果。
臺大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教授吳焜裕表示,食安五環的架構是「管大不管小」,資本額三千萬元以上食品業者依食安法被嚴格管控,但臺灣四十多萬家食品業者,中小型企業,甚至微型企業佔大多數。
綜觀過去發生的重大食安事件,除了混油事件涉案的是大企業,塑化劑、毒澱粉或標示不實的胖達人事件,都是中小型業者。食安五環中,「自主管理」爲一環,等於政府的嚴格管控手段不會直接伸向中小型業者,而是採取「信任制」,由食品業者自主管理。吳焜裕直言,食安事件不斷髮生,這一份信任勢必要妥適地回收。
吳焜裕說,食安五環中的「源頭管理」,一直被認定是邊境,蘇丹紅事件在源頭管理上確實有疏失,但臺灣邊境人力長期不足且缺乏效率,食藥署年初赴澳洲考察,臺灣邊境一人承擔抽驗量是澳洲的五倍,加上一人多工,影響邊境管理效率。
成大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所長陳秀玲說,蘇丹紅非首次出現,邊境管理僅看「有檢出」與「未檢出」,而未檢出取決於儀器的極限值,食藥署是否有必要跟進國際,採購敏感度最高的儀器,否則仍會讓低劑量蘇丹紅,持續成爲下個食安風暴。
食品藥物管理局升格爲食藥署,但未將食品與藥品各自獨立,食品管理僅由三級單位「食品組」管理,且現行食品政策許多由農業部主導,如食品中農藥殘留,先由農業部訂出建議,再由食藥署舉行專家委員會,討論是否通過。
食藥署並沒有獨立的評估審查機制,吳焜裕認爲,臺灣如果注重食安,應設置獨立機構。而行政院食安辦公室雖於二○一三年成立,每年僅開會三至四次,並沒有實質獨立單位的作用,對現況來說「功效遠遠不夠」,也不足以管理食安。
邊境食品檢驗比一比 製表/陳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