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2021年高考作文題彙總

2021年普通高考語文作文試題

全國甲卷

試題內容

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曆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爲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澱》《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誌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爲的時代……

請結合材料,以“可爲與有爲”爲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全國乙卷

試題內容: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古人常以比喻說明對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礎、方法、路徑目標及其關係等。如漢代揚雄就曾以射箭爲喻,他說:“修身以爲弓,矯思以爲矢,立義以爲的,奠而後發,發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斷加強修養,端正思想,並將“義”作爲確定的目標,再付諸行動,就能實現理想

上述材料能給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以啓示,請結合你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全國新高考Ⅰ卷

試題內容: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917年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爲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鍊,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爲強。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於強,未可知也”。

以上論述具有啓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全國新高考Ⅱ卷

試題內容: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唐光雨漫畫作品,有改動)

[注]描紅:用毛筆蘸墨在紅模子上描着寫字。

請整體把握漫畫的內容和寓意寫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認識與評價、鑑別與取捨,體現新時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北京卷

試題內容:

作文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於700字。將題目抄在答題卡上。

(1)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時代,每個人在特定時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個時代,有人慨嘆生不逢時,有人只願安分隨時,有人深感生逢其時、時不我待……

請以“論生逢其時”爲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2)瓜熟蒂落、羽翼豐滿,這是草木鳥獸成熟的模樣;但對我們而言,真正的成熟卻不僅僅指身體的長成……

請以“這,纔是成熟的模樣”爲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天津卷

試題內容: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如果說時間是一條單行道,那麼紀念日就是道路兩側最醒目的路標,它告訴我們怎樣從昨天走到了今天。時間永不停步,紀念日不會消失。記住它,可以讓日曆上簡單的數字成爲歲月厚重的註腳,而它也不斷提醒着我們帶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對這段話有怎樣的理解和感悟?請結合自身體驗,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 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徵明顯;

③不少於800字; 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上海卷

試題內容:

有人說,經過時間的沉澱,事物的價值才能被人們認識;也有人認爲不盡如此。你怎麼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浙江卷

試題內容:

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延伸閱讀:

全國高考報名1078萬人再創新高 已連續三年破千萬

6月7日,高考正式拉開大幕,今年全國高考報名107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

2019年,高考報名人數時隔十年重新回到千萬人,2020年比上年再增加40萬人達1071萬人,今年再增加至1078萬人,高考報名人數連續三年破千萬。

過往人言,高考是千萬人擠獨木橋。那麼現在呢?中國新聞週刊邀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一起聊聊高考這些年的變化。

都能上山,不同的孩子在山的不同高度

中國新聞週刊:高考報名人數連續三年破千萬,怎麼看這幾年高考報名人數的回潮?

儲朝暉:高考報名人數的變化,總體上跟兩個因素相關,一是這個年齡段的總人口,二是高中普及狀況。

從全國來看,不同區域普及高中的時間進程不一樣,像東部江浙地區,普及高中比較早,當然再往後難有人數的增量。在河南、山西以及西部的一些地區,由於高中普及程度還不高,所以現在呈現出的一個基本狀況,是高考報名人數的增量出現在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的增量相對來講已經到頭了。

三年前教育部門提出普及高中的要求,各個地方普及高中實際上很快,因爲我們有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的基礎,實際上三五年之內,我們普及高中在各個地方基本上能實現。因此,高考報名人數的增量,最多能夠維持五年左右的時間,以後增量主要由這個年齡段的人口來決定,跟高中普及沒有相關性。

中國新聞週刊:雖然高考報名人數千萬人,不過錄取率已經逐步飆升到現在的80%以上。過去說高考是“千萬人擠獨木橋”,那麼現在是“千萬人跑雙向八車道”?

儲朝暉:從獨木橋到八車道這個比喻,我覺得還有更恰當的。就好比這些孩子都在登山,登山有一個坎,80%的孩子都能邁過這個坎,都能上這個山,但是不同的孩子在山的不同高度,有的在更高的位置,有的在相對低一點的位置。

上山的方式主要是通過高考。通常來講,登山應該可以有多個途徑,可以快可以慢。高考則是在同一個時間,大家都在這條道上往上奔,有的奔得高,有的奔得相對低一點。

我認爲只要上了山,大家不要過於在意在山的什麼位置,因爲大學本身就是個門檻。進了門檻以後,孩子們還要花時間去修學,去改變自己。

中國新聞週刊:過去高考被賦予“改變命運”的使命,如今考上大學似乎不再那麼激動人心,那麼考大學是爲了什麼呢?

儲朝暉: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國家處於發展中的時候,高考對個體命運的改變更大,當國家越來越走向發達的時候,高考對個體命運的改變會小一些。也就是說,當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社會就不再會通過高考來改變人的命運,它會通過其他的路徑、方式來改變人的命運。

再從人數比例來看,當高考只有很少的人能進入大學的時候,那麼對改變人的命運的作用更大。現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以上,進入普及化時代,高考只是從事某一項職業或者進入某一個行業的臺階,它不能夠馬上改變人的命運。

但是它有助於考上大學的人,今後站到一個更高的臺階上去就業、去拓寬視野、去尋找新的空間。我認爲現在大學的主要功能,就是使你能夠上一個更高一點的臺階,只能起到這個作用。

一定要在意自己的狀態是不是還在成長

中國新聞週刊:雖然上大學已經比較稀鬆平常,不過重點大學的錄取率依然只有約5%。準確點說,高考其實是“千萬人擠名校獨木橋”?

儲朝暉:真正能夠登到山頂的是少數人,更多人可能是在半山腰,在相對靠山腳一點的位置。我建議各位同學不要太在意考上了什麼學校,只要你進了這個門檻,都是很好的。

然後進了這個門檻,也不要覺得自己爬到山頂了就睡覺,沒有目標了,實際上爬到山頂依然是在門檻裡面。查一下兩院院士的統計數據,有不少院士原來都是從專科學校上來的,清華北大能夠達到院士的比例反而相對比較少。

比例比較多的,是在某一個專業領域做得比較好的專業院校。從這個角度看,大家不要在意考上什麼學校,一定要在意自己的狀態是不是還在成長,這纔是關鍵

中國新聞週刊:爲了考名校,近年來不少考生即便已經考上大學,依然選擇回爐重造,並出現高分復讀熱現象,這真的有必要嗎?

儲朝暉:先解釋一下復讀現象。有高考以後就有復讀,那個時候整體錄取的人數較少,有不少人復讀很多年都沒有考上大學。1999年以後,復讀的性質改變了。這個新的變化就是,不是因爲他考不上大學去復讀,而是因爲他想考一個更好的大學去復讀,於是出現了高分復讀熱現象。

高分復讀現象從數據來看,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第二年考的分數比第一年顯著提高,這樣的學生大約佔到30%;第二種情況,是第二年考的分數跟第一年相當,沒有增長;第三種情況,是第二年考的分數比第一年還低。也就是說,復讀的學生當中只有30%的人,能夠保證第二年考的分數比第一年高。

此外還要算上覆讀多花一年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這樣一來複讀真正能夠划得來的學生,最多也就只有20%左右。我講這個數據,就是希望大家理性地去看待這個事實,要不要復讀?要不要高分復讀?我覺得對於一般人確實沒有必要。如果你確實第一年發揮失常了,倒是建議你復讀一下。

第二個維度,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進什麼學校重要,還是延續成長過程重要?顯然是延續成長過程更重要。你進任何一個學校,它在你人生當中都是一個階段,你最終都要走出這個學校,學校對於你的成長價值就已經實現了。

大家更應考慮到的,是自己真正在某方面的潛能,自己能上什麼樣的學校,然後在學校裡面再尋求改變,即便是很偏遠的學校依然有它的機會。即使進了頂尖高校,沒有找到自己的潛能,就依然找不到機會。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我就建議大家理性地對待復讀,要依據自己成長的需要決定是不是要復讀,而不是簡單地看自己想進什麼樣的大學。

中國新聞週刊:爲什麼社會對考上重點名校這麼迷戀呢?

儲朝暉:這個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當中某些因素的影響,第一個就是我們中國歷史上重視名,所謂名不正言不順,與“名”相對應的“實”考慮得比較少。我們現在重學歷,重名校,事實上都是很多人過於看重名所產生的一個效應

這種效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人的成長是一個干擾。人的成長,一定要在乎自己的興趣是什麼?自己的優勢潛能在哪裡?自己的成長路徑是什麼?這些都是。所以我們不要太在意名校,一定要在意自己能學到什麼,學校對自己的成長和發展能發揮什麼作用,這是非常關鍵的。

以“人生小事”的心態來對待

中國新聞週刊:高考不是一勞永逸,以後還需更多努力。不少考生在進入大學後,因爲學業的壓力、難以適應大學的生活,逐漸有些迷茫甚至抑鬱,現在的學生是越來越脆弱了嗎?

儲朝暉:首先現在的大學生,成分跟過去不一樣了。過去少數人上大學,在同齡人當中,這個羣體相對來講優秀程度是很高的。現在毛入學率達到50%以上,大學招進的是過去不可能進入大學的人,這是成分發生了變化。

其次,現在很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適應了死記硬背拼分數的學習方式。進入大學後,事實上是一個靈活的、要自己選擇的、要自己去做決定的學習方式,導致很多學生不適應。

再者,很多學生從小被父母、老師告誡好好學習考大學,很多學生就把大學作爲自己的人生目標,作爲終點了。當他走進大學後,又無法新的目標,這時候他學習是茫然的,學習沒有方向學習效果哪會好得起來呢。經過一段時間後大學還要考試,考得不好情緒自然受影響。

我覺得要從起點,從進到大學門檻的時候,就要建立新的生活、學習目標,要儘可能地適應學習方式的變化,儘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安排。

中國新聞週刊:高考是我們很多人人生中的一段經歷,您對高考的孩子們有什麼中肯的建議?

儲朝暉:第一,重視過程,不要過度看結果;第二,就把高考當成個測驗,不要過於緊張,平常心對待;第三,進入任何一所大學,都只是進入了一個門檻,一定要重視未來的發展。

從歷史情況來看,20歲的時候,一個人進什麼樣的大學可能有差距,30歲的時候差距在縮小,40歲的時候人的天性等會凸顯出來。如果人生以80年來看,高考對人的影響只佔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是人的主觀能動性決定的。

總而言之,高考是人生大事,以“人生小事”的心態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