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報/Sony 贏藍光大戰 結局竟是「贏家的詛咒」
Sony 於 2014 年 5 月 1 日盤後發表新聞稿,表示將無法達到先前財測目標,需調降財測,淨損額下修至 1,300 億日圓,這一部分是來自於 Sony 出售 PC 部門所帶來的損失,但另一部分,則是來自於其光碟業務。
Sony 表示,光碟業務不論是 DVD 或 BD(Blu-ray),都面臨急速的需求消逝狀況,特別是在歐洲市場。Sony 指出:「由於實體媒體的需求下降的遠比預期快,特別是在歐洲,已經重新評估光碟製造業務的未來獲利性。」
這個慘淡的結局並不令人意外,隨着 iTunes 與 Netflix 等服務的興起,數位內容越來越遠離實體光碟,光碟業遲早會面臨業務大幅萎縮的困境,但是,若回首當年的藍光光碟規格大戰,細數 Sony 當年所付出的代價,可說有些諷刺。
藍光光碟規格大戰可說從 2002 年開始。1990 年代,隨着最早一批高畫質電視上市,高畫質多媒體訊號源的需求開始浮現,爲了能錄製高畫質影片,當時主流的紅光 DVD 容量已經有所不足,產業界醞釀以波長更短,因此能在同樣面積中寫錄更多資料的藍光爲基礎,打造下一代的儲存媒介。
Sony 早早出手,聯合了飛利浦(Philips)、先鋒(Pioneer),分別發展可錄寫的藍光光碟技術,與唯獨的藍光光碟技術,也就是後來的 BD(Blu-ray Disc),2002 年,Sony 聯合了總共 9 家企業,成立 BD 協會(Blu-ray Disc Association)。
然而最早的 BD 爲了怕表面受損,加裝了保護殼,不但增加空間,更使得其生產線無法與現有 DVD 相容,而將大增生產成本,引起許多反對聲浪,同樣在 2002 年,電影公司華納提案:不要進入藍光,乾脆用雙層的 DVD-9 規格來裝高畫質內容就好了,DVD 論壇投票通過華納的提案,但是雖然如此,DVD 論壇稍後於 2002 年 4 月,卻又表示將自行推出藍光光碟規格,8 月,東芝(Toshiba)與 NEC 共同推出「先進光碟」(Advanced Optical Disc),一年後改名爲 HDDVD,藍光光碟規格大戰一觸即發。
兩陣營一開始還進行許多協調,希望能統一規格,避免發生規格大戰,但在許多軟硬體細節上談不攏,到 2005 年,雙方談判破裂,藍光光碟規格大戰正式開打。BD 協會的創始會員有 Sony、Panasonic、先鋒、飛利浦、湯姆笙(Thomson)、LG、日立(Hitachi)、夏普(Sharp)與三星(Samsung),稍後蘋果(Apple)也加入;HDDVD的陣營則除了主導的東芝與NEC以外,還有不少 IT 大廠助威,包括微軟、英特爾(Intel)、惠普(HP)等等。
2006 年 3 月,東芝推出第一臺 HDDVD 播放機,可說是兩軍正式開戰,另一方面,Sony 有鑑於上次格式戰爭中,Sony 的 Betamax 落敗給對手 VHS 的前車之鑑,爲了打贏格式戰爭,不惜一切代價,將當時推出的新世代遊戲機 PS3 作爲賭注,讓 PS3 搭載 BD,寧可犧牲 PS3 也要推動 BD 在格式戰爭中獲得最後勝利,結果造成 PS3 銷售初期滯銷且大幅虧損,PS2 時代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差點拱手讓人,直到後期連續改版、降價,並在第一方獨佔遊戲軟體上求突破,纔好不容易力挽狂瀾。
但 PS3 內建 BD 也的確影響了藍光光碟格式大戰的局面,當時在遊戲機方面與 Sony 打對臺的 HDDVD 支持者微軟,不肯如 Sony 一樣「梭哈」,Xbox 360 只內建 DVD,HDDVD 是外接選購配件,PS3 使得 BD 的播放機基礎遠勝過 HDDVD,於是,BD 逐漸在爭取好萊塢片商方面佔上風,最後,由本來支持 HDDVD 陣營的華納倒戈跨足 BD 爲第一張骨牌,BD 逐漸越來越佔優勢,到 2008 年,華納、環球等好萊塢片商一一宣佈棄守 HDDVD,只支援 BD,而原本領導的硬體廠商東芝也同在 2008 年宣告放棄進一步開發,宣判 HDDVD 死刑,藍光光碟格式大戰以 Sony 全面獲勝爲結局。
但是這個勝利,如今看來恐怕得不償失,當年微軟、東芝之所以抽腿,也是早就預見了數位化時代的到來,實體光碟沒有多少年好光景,認爲不值得爲此犧牲太大,反倒是 Sony 因爲投入更多代價,所以獲勝,結果也得到了「贏家的詛咒」:在拍賣會上,得標的贏家,表示他用了沒人想要出的高代價買下標的物。
Sony 如果早知 BD 或實體光碟這麼沒賺頭,不知是否會後悔當年的執着呢?
(首圖圖片來源:Flickr- Diego Correa by-sa-small)
Sony warns of income drop as demand for disc-based media evap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