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再出發,兩個“不平衡”仍需關注丨金融“五篇大文章”年度答卷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吳霜 上海報道
編者按: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提金融“五篇大文章”。一年多以來,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構成了貫穿了金融機構工作的主線,金融機構紛紛調整組織架構、加大資源傾斜力度、豐富產品貨架、踐行“金融爲民”使命。行至歲末,金融“五篇大文章”謀篇佈局已初見成效;展望新年,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21世紀經濟報道爲讀者逐篇解讀“五篇大文章”年度答卷,此爲科技金融篇。
如果說通過金融科技將銀行與客戶相連接是打通了客戶服務的“最後一公里”;那麼科技金融就可以被理解爲,銀行幫助企業開啓了生命週期的“最初一公里”。
去年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並且將“科技金融”置於首位。
一年以來,銀行業整體在發展科技金融方面迅速響應,取得了顯著成效。自去年一季度以來,央行每季發佈的《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增加了投向科創企業的條目。
今年三季度數據顯示,截至季末,獲得貸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26.21萬家,而2023年一季度末爲15.08萬家,增長了73.81%;獲貸率46.8%,2023年一季度末爲45.9%。科技型中小企業本外幣貸款餘額3.19萬億元,2023年一季度末爲1.76萬億元,增長81.25%。
此外,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獲得貸款支持的高新技術企業25.79萬家,較去年年底增長18.57%;獲貸率爲55.7%,比去年同期高1.1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本外幣貸款餘額16.03萬億元,同比增長9%,增速比各項貸款高1.4個百分點。
多家銀行調整組織架構,“科技金融”部門升級
對科技企業貸款餘額的增長與銀行業從根本上改變組織架構、業務模式、考覈體系等行爲有關。今年以來,多家國有行、股份行、成農商行銀行發佈公告,透露其對“科技金融”領域的組織架構調整,整體來看,多是成立貫穿“總、分、支”的直管隊伍。
12月21日,興業銀行發佈《2024 年度“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其中提到要做優資產,實現量的合理增長與結構的持續優化,一體推進“五篇大文章”與“五大新賽道”。科技金融方面,完成組織架構升級,構建“總行科技金融領導小組+19家科技金融重點分行+150家科技支行”的“1+19+150”總、分、支三級專屬經營管理體系。搭建生態夥伴、專業研究、產品服務、風險策略、考覈評價、科技支撐六大專屬支撐體系。
前三季度,興業銀行科技貸款、綠色貸款、普惠貸款分別佔貸款(不含票據)新增的49.56%、56.38%、21.87%,貸款(不含票據)收益率4.23%。
股份行中除了興業銀行外,今年民生銀行也完善了科技金融體制機制,成立了科技金融委員會,設立科技金融部和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完善總分支多層級組織架構,制定落實科技金融業務三年規劃,加強重點領域資源投入。截至三季度末末,民生銀行服務科技型企業超11萬戶,專精特新客戶超2.5萬戶;對科技型企業提供信貸支持超4100億元,對專精特新客戶提供信貸支持超1100 億元。
中信銀行業務總監陸金根在年中業績發佈會上亦表示,在發展科技金融業務方面,第一就是有專門的組織保障。
他透露,中信銀行在總行和12家重點分行設立科技金融中心,協同金控投行子委成立20個重點區域子委員會,遴選200家先鋒軍支行,大部分位於國家級、省級的高新區和經開區,組建超 500 人的服務科技金融專業隊伍。這支隊伍不僅會營銷,更注重能與企業創始團隊對話、對企業所處賽道和行業進行有效分析、能熟悉運用資本市場產品。
上海農商銀行將科技金融業務視爲其特色業務,同時也是對公業務的重要增長引擎。截至2024年9月末,上海農商銀行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1102.8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9.21%,客戶數4080戶,較上年末增長24.58%。其近期也在投資者活動中表示,今年以來積極推進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建設,已初步建成多層次、廣覆蓋的科技金融專營組織架構,形成1+1+13+N科技金融專營機構體系。
而國有行則起步更早,在今年年中報中,農業銀行披露,圍繞國家科技戰略佈局,加快打造和持續完善“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科技金融事業部或專職團隊—科技金融專業支行”三個梯度的立體化專業服務網絡。
郵儲銀行則披露,聚焦科技型企業全方位金融需求,打造專業型機構(科技金融事業部)+特色化機構(特色支行/網點)+示範性機構(旗艦店)的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機構體系。構建科技型企業創新能力評價體系,進一步豐富“看未來”審查分析方法,着力服務技術實力強、成長潛力大的“高成長型”科技型企業。
差異化考覈、容錯機制,配套支持政策持續完善
除了組織架構的調整,科技金融相關的配套政策也是業務發展的一大支撐要素,各家銀行也會根據自身的優勢特色、資源稟賦,制定差異化的考覈標準。
比如,興業銀行今年藉助“投資銀行”名片優勢,用好股票增持回購再貸款等相關政策,爲科技企業發展提供增量資本市場資金。此外,還將數字金融與科技金融融合,建立科技金融專屬數據統計指標體系,完成科技金融客戶標籤管理工作,實現科技金融口徑及指標體系的內外部統一。
一家城商行信貸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銀行會對科技企業貸款的不良指標考覈更爲寬鬆,此外也會做到盡職免責,比如線上產品的不良不問責,授信1000萬元以下普惠類業務,出現風險客戶經理盡職免責。並且,爲了鼓勵基層業務人員向科創企業貸款,對收入低的客戶經理,按月投放兌現績效而不是按季度、按年,另外,存量、增量都算入績效而不僅僅按增量算績效。
處於成長初期的科創企業,一般而言規模較小,近些年,大行也在不斷下沉業務,對本地成農商行的市場造成擠壓。面對大行的下沉競爭,上海農商銀行稱,圍繞科技專營機構,在人才培養,差異化考覈激勵、集中化專業審批、盡職免責等方面制定配套支持政策。科技金融重點圍繞園區和產業,推進專業化經營,2024 年前三季度科技型企業貸款投放額爲 1772.25 億元,同比增長35.24%。
此外,近些年,科技金融生態也在持續建設,生態內部聯動也更加頻繁和靈活,類似業務比如撥投聯動、孵投聯動,而近期來看,較多的做法是投貸聯動。
比如,8月1日,浦東創投發佈“創新貸”產品,通過搭建“創投+銀行+企業”的聯動平臺,建立多樣化科技金融服務的合作新機制,有10家合作銀行簽約這一產品,一對一打造創投專屬“創新貸”產品,總額度超400億元。
不平衡依舊存在
目前,科技金融的發展依舊呈現較明顯的不平衡狀態,包括產品結構不平衡、區域不平衡等。
在產品結構不平衡方面,目前的金融產品未覆蓋科創企業“全生命週期”,部分產品有待完善。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採訪調研中發現,成長期的初創型中小微科創企業往往面臨融資渠道匱乏的問題,現行銀行主導的直接融資體系難以有效適配其高風險、高成長性的融資需求。對於成熟期的大型科創企業,金融機構的產品供應相對單一,難以滿足其多元化、複雜化的融資及上市等需求。
比如,針對企業成長期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儘管已經推行多年,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仍面臨較多問題。一位股份行西部地區分行的業務負責人表示,知識產權質押物的交易網絡尚未形成,缺乏成熟、專業、權威的技術資產證券化平臺,致使知識產權信用化表現難、風險高、交易差。對他們來說知識產權認定仍然存在成本過高、流程複雜、估值難等問題,因此在實踐中較少使用。
在區域不平衡方面,如上述科技金融組織架構建設所示,一般設立科技金融分支行較多設置在經濟發達、產業結構優化、政策環境優越、人才集聚的地區,如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武漢、西安、成渝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以及山東濟南、長三角五市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等。不過,客觀上來講,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智力資源聚集程度不一,存在科技金融資源分配不均衡似乎也有一定合理性。
即使在同一城市,各個區之間的發展也會有較大的差異。以上海地區創業投資來看,上海市科學研究所、上海市金融穩定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近期發佈的《上海科技金融生態年度觀察2023》顯示,2023年,投資金額超百億元的只有浦東新區、閔行區、嘉定區、徐彙區和楊浦區,以上五區股權投資總額佔全市的84.7%,其中浦東新區、閔行區和嘉定區的投資案例數也位居全市前三位。浦東新區是唯一投資金額破千億元、投資案例數破400的區域。
一位股份行科技金融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的科技金融業務的重點區域主要位於科技金融發展較快的地區,當地已經形成了較爲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和生態系統。金融機構在科技金融發展中的參與度也存在地區差異,不同地區在科技金融發展的政策支持、財政和稅收優惠等方面也存在差異。
以政策支持爲例,對上述西部地區股份行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來說,知識產權的認證需要去北京尋找權威機構認證估值,手續繁瑣,並且提升了成本。而在上海地區這一問題可以通過更靈活的認證體制來解決,比如銀行內部形成一定的標準,無需外部評價。
可以看出,未來科創金融在傳統產品上的依舊有創新空間,可以在簡化流程、提升效率、數字風控等方面進一步提升。此外,針對未被仍然存在的未盡之需,需要銀行積極探索,提升創新力度和政策協調、優化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生命週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