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利器,竟是我們自己(健康書櫥)

熊 建

近百年來,人類對癌症有三次革命性的認知升級。

第一次:發現癌症是一種“細胞病”——細胞失控增長,於是用放療、化療去殺死快速生長繁殖的癌細胞。

第二次:發現癌症是一種“基因病”——基因突變導致癌症,於是開發了靶向療法,各種“魔彈”應運而生。

第三次:發現癌症是一種“免疫病”——逃脫免疫監管,於是發明了免疫療法。

如果說,人無法掙到認知之外的錢,那麼也可以說,無法治好認知之外的病。從上述抗癌認知升級之路可以看出,對於“衆病之王”癌症,唯有不斷升級科學認知水平,才能一步步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

正如在《生命的守衛者》這本書中,作者徐龐連提出:“如果我們對癌症治療存在認知漏洞和偏差,要麼很難享受到科學紅利,要麼會浪費金錢甚至遭受生命威脅。只有不斷提高認知,提高‘人生免疫力’,才能避免風險和守衛生命。”

基於此,作爲清華大學生物學博士、腫瘤免疫的新藥研發科學家,徐龐連立足於嚴謹的科學精神,用簡潔通俗的文筆,把歷史與現實、醫學與社會巧妙地勾連在一起,描繪出一部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免疫療法簡史”,給免疫療法做了一次“吃幹榨淨式”的科普。

垂死病中驚坐起,關鍵竟在我自己。讀罷該書,讓人不禁撫卷長嘆:原來,抗癌的利器,竟是我們自己。正如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名譽所長湯釗猷院士查房時,經常對患者說的:對付癌症,最靠得住的是自己的抵抗力;即使最新的PD—1抑制劑等免疫療法,也需要患者具有較好的免疫基礎才能生效。

與很多新生事物一樣,免疫療法問世後一直髮展得磕磕絆絆,可謂是一場冒險之旅。作者先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00多年前的故事。後來的“癌症免疫療法之父”、當時的威廉·科利醫生,面對治療癌症患者時的無力感,開始翻檢病歷,試圖尋找奇蹟。

真讓他找到了。多年前,一名腫瘤患者因爲感染鏈球菌而罹患丹毒,發了高燒,奄奄一息。但是患者的求生意志很強,從發燒中倖存了下來。沒有藥物幫助他,他就是靠着自己的免疫系統,硬扛了過去。意外發生了,腫瘤慢慢縮小了。四個半月後,感染和癌症都從他身上消失了。

科利醫生立馬去回訪這位患者,最終在紐約的貧民窟找到了他——不僅活着,癌症還從未復發。這種神奇的自愈,被喻爲“大自然的耳語秘密”。從此,從科利開始,一代代醫生、科學家,開始沿着“以毒攻毒”的路子,探索免疫療法的可行性,直到今天。

這條路很曲折,但很好讀懂。因爲徐旁連用一連串故事、一連串人物,把這條路貫穿起來,並把醫學術語轉換成通俗易懂的表達,條分縷析,層次分明。從這裡延伸出一個話題,就是科普作者的水平,一方面要看對相關領域的把握和理解,另一方面要看講故事的能力,得會“翻譯”。

比如,要講免疫療法的歷史,得先講清楚免疫系統是怎麼回事。徐龐連是這麼說的:“當你翻開這本書時,周圍就有無數的細菌和病毒正伺機入侵你的身體。當人死亡時,微生物很快就會侵入人體,大快朵頤,肆意繁殖。而人活着時,這一切不會發生。因爲在人體中,有一位默默無聞的生命守衛者,無論白天黑夜,無論嚴寒酷暑,始終守衛着我們的生命。它的名字,叫作免疫系統。”很具體,很形象。

此外,作爲中國的科普作者,徐龐連有意識地把中國智慧貫穿在免疫療法的講述中。正如他在書中所說:“由於西方醫學史很少記載中國人的貢獻,我在這裡簡單講述一下免疫在中國的起源,並管中窺豹地說明免疫對於人類的意義。”

原來,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有了免疫思想,其體現就是那句著名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到了宋代,中國醫生髮明瞭“人痘”接種術來對抗天花,不僅使國人受益,還沿着絲綢之路傳播,惠及多國。接下來,明代醫學家馬蒔在註釋《黃帝內經》時首次把“免疫”二字連用:“雨水後三浴,以藥泄汗,可以免疫。”意思是免於疫毒所侵。

這些知識都很有意思。就這樣,通過有意思的故事,有意思的講述,《生命的守衛者》帶着讀者通過免疫視角,重走了一趟醫學探索路,重新認識了癌症和生命。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生命的守衛者,不負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