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爲何當時只有志願軍作戰,朝鮮軍民在哪

前天的平安夜(12月24日),不知道又有多少年輕人爲浪漫買了單。

其實,所謂的“平安夜”,不過是西方國家的一個節日而已。我們有必要知道,但沒必要爲其瘋狂。

要知道的是,在中國,“平安夜”是當年我志願軍大敗美國聯合國軍勝利的日子。其背後有很多先烈爲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值得我們永遠緬懷的紀念。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發生在東線戰場的一場偉大戰役。那場戰役幾乎全部由我志願軍抗擊完成,是抗美援朝所有戰役中最可圈可點的戰役之一。

由於當時志願軍與美方的實力懸殊實在太大,由不得在戰役開始之前,被譽爲“美國五星上將”的麥克阿瑟,在感恩節的慶祝宴上大放厥詞,要讓美軍在平安夜之前回家。

令他們沒想到的是,美軍在海、陸、空全面配合下,最後還是被我英勇頑強的志願軍包了餃子,美軍第十軍全軍覆沒。

關於“長津湖戰役”志願軍的取勝,文史君在文章《朝鮮戰爭“長津湖”戰役,我軍憑藉這3點,讓美軍註定一敗塗地》中曾有解讀,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上方標題進行閱讀。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長津湖戰役中,自始至終都沒有看到朝鮮軍民的影子。要知道那場戰役,我們可是爲其而戰的。其實究其根本,主要有三大原因:

軍史文獻記載,當年參加長津湖戰役的軍隊主要有,我志願軍、美軍、韓軍和英軍。

其中我軍爲第九兵團三個軍共計15萬人,美軍兩個師6萬人及部分海空力量,韓軍兩個師約5萬人,英國海軍陸戰隊第41分遣隊。

文獻中可見,當時朝鮮確實沒有參戰。其核心是,我志願軍入朝作戰時,朝鮮部隊幾乎被美軍等聯合國軍殲滅殆盡,同時倖存的還大多被打散了,難以組成成建制的部隊。

在當時,起初朝鮮在莫斯科的鼓吹下,一鼓作氣偷襲韓國得逞,甚至差一點將韓國滅國。只可惜,在美軍介入後,形勢立刻出現了180°的逆轉。

當時美軍更是派出擅長兩棲作戰的詹姆斯·貝斯特從仁川登陸,一鼓作氣地將朝鮮趕到了我國邊境,要不是我國及時出手援助,朝鮮註定會亡國。

由此,到了長津湖戰役期間,朝鮮剩餘的軍隊已經很少,幾乎無法同時布兵於東、西兩線。當時朝鮮僅有的兵力均分佈在西線,東線則完全由我志願軍負責。

關於這一點,在反映西線戰場的戰役如“上甘嶺”“英雄兒女”等電影中,我們是可以看見由朝鮮軍民出現的鏡頭的。

文獻記載,長津湖水庫附近地區,是朝鮮半島最爲苦難的地帶,其環境之惡劣,甚至比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有過之而無不及。

1950年時期,長津湖地區冬季白天的最高溫度爲零下20度左右,到了晚上氣溫直逼零下50度,日均氣溫處於零下30度左右。如此苦難之地,別說人口,甚至連動物都很少見。

在一張美軍航拍的長津湖地區的照片上可以看到,長津湖地區幾乎看不見村落和定居點。另外,當時我志願軍更是潛藏在該地區的山林之中,環境之惡劣更加嚴峻。

要知道在每一場戰役中,軍民的貢獻往往都是很大的。長津湖惡劣的環境,使其成爲了名副其實的“無人區”,此地人煙稀少,嚴重缺乏羣衆支援。

救援物資跟不上,當年匆忙入朝很多志願軍還是單衣單褲,加之沒有羣衆支援,長津湖戰役時很多志願軍三四天都不能進食一粒米。

正是基於此,當時我志願軍有很多被定性爲“非戰鬥性減員”,影片《長津湖》中也出現了有很多志願軍被活活凍死的場景,其實那都是真實的寫照。

長津湖戰役,看似我軍最終取得了勝利,但一點也不能低估了對手的厲害。

其實在長津湖戰役正式展開之前,美軍也早已預料到了會與我軍在長津湖地區有一場大戰。只是當時其並不知道我軍的兵力和部署。

由此,當時美軍也爲此一戰做足了準備。他們不僅在長津湖附近修建了機場,還實行堅壁清野,提前在興南港撤走了該地區原本就極爲稀少的朝鮮民衆,破壞掉了必要的生活設施。

美軍如此做法,就是要將志願軍逼入絕境,以實現輕鬆取勝的目的。在他們看來,對陣勢單力薄的志願軍,就像一場演習一樣輕鬆。

只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天神一般的志願軍,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艱難,面對幾乎無法取勝的條件,卻創造了神話。

1950年12月24日,志願軍與美聯合軍進行了最後的較量,最終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

長津湖戰役的勝利,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接着,東西兩線相繼大捷,一舉扭轉了戰場態勢,成爲朝鮮戰爭的拐點,爲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

讀者們,關於“長津湖戰役沒有朝鮮”,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