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書摘》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圖/讀者雜誌提供)
面對難相處的父母,儘管父母的情況各有不同,但處理關係的核心原則是相同的,那就是:理解、接納、有度。
理解─學會理解父母內心深處的痛苦,那正是他們難纏行爲的根源。
阿圖‧葛文德說:「老年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喪失。」在生命的下行階段,人往往同時面臨着多重失去:退休,失去爲之奮鬥一生的事業;身體功能退化,視力、聽力、行動力逐漸衰退;身邊人一個個離去,兄弟、配偶、友伴…習以爲常的獨立生活也走向終結:喪失駕駛能力,被迫搬到養老院或子女家,不但失去熟悉的環境,隱私也難以保障。一位百歲老人曾如此感慨:「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廁所。」最終,每個人還要面對死亡的臨近。
老化從方方面面對一個人身心的自我平衡造成重大威脅。而很多人自身又存在着人格障礙和心理問題,不能坦然面對失落,因此會出現憂慮、抑鬱、偏執,還有人會苛責旁人以掩飾自己正失去掌控力的事實。理解父母出現嚴重的「難相處」行爲,是因爲他們無法接納自己面臨的處境和失去的事物。更多地瞭解挖掘他們的成長過程和人生經歷,發現隱藏在問題行爲背後的、折磨他們一生的心理問題,做子女的才能放下憤怒,轉爲同情。
接納─不抵禦、不批判、不說服。
正如很多父母嘴上總掛着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子女心裡也有一對「別人家的父母」,慈愛、開明、熱愛生活、與時俱進。那是我們心目中理想父母的形象。和父母相處,做子女的也要放棄不切實際的期待。接納父母獨特的個性,正視並允許他們在性格上有自己的問題,而且要明白那些問題未必能隨着時間改善,反而會因老年病痛和失落而變得更加嚴重。爭執或勸告並不能讓他們「正常點」,耗費心力想去改變,只會讓彼此氣惱受傷。
學會控制自己的不滿,在溝通中不斷表達愛、關心和支持,讓父母知道無論如何我們都陪在他們身邊,這纔是修復、處理關係更加有效的方法。
有度─設定合理底線,堅持原則,並不爲此自責。
理解和接納並不是無底線的順從。當父母的安全和健康面臨高風險的情況時,比如有病卻不肯按時服藥、行動不便還堅持獨居,這時,子女就必須不顧他們的反對而介入。但也要注意方法,可以考慮尋求社會機構、親友等第三方的幫助和支持。
作爲獨立的成年人,子女也要照顧好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面對父母的要求,想好自己能做到的合理範圍,設定底線,堅持立場,避免陷入心力交瘁的境地,並學會不因拒絕父母而內疚自責。同時,也要尊重父母的立場。
(新春/摘自《中國青年報》2021年8月31日,本刊節選,圖/劉德山)
本文作者:李察
(本文摘自《讀者雜誌12月號》)
《讀者雜誌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