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書摘》梅克爾留下什麼

梅克爾身爲自然科學家,又是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批判式理性主義的追隨者,她知道,隨着知識的進步,也會出現無知深淵的增長。(圖/路透社)

在她任期內的其他重大議題中,事實上解決關鍵都在於她是否決定要領先於或是落後於時代潮流。在兵役問題、廢核以及婚姻平等上,她是落後於時代的。她在這些問題的決定上,違背了她黨派核心保守精神,但確保了她對權力的掌控、確保了往政治光譜中間結盟的能力,確保了基民黨的繼續執政。這樣一個在社會問題上模棱兩可的政治領導方式,已經不再是保守。它沒有吸引力,也不能喚起人們的情感。但它是現代的。

在經濟危機和歐元危機之時,她卻反而超越了主流,她是前衛的。她意識到歐元對歐盟凝聚力的重要性,隱約地看出前方有一個關鍵點,若沒克服這個關鍵點,一切都可能無法逆轉地分崩離析。經過再三猶豫之後,她決定動用所有資源將希臘留在歐元區內。她承認歐元是各成員國共同的最大利益,在這一點上,歐元似乎對歐盟具有強大的爆發力。如果她是一位熱情的歐洲人,她會把它巧妙的隱藏起來。她爲歐洲提供的不是一個願景,而是她的分析能力;她爲歐洲提供的不是一項使命,而是一頂隱身的斗篷。

現代歐洲政策並不需要更多的上層建築。它需要耐心地去平衡東西方、北方和南方之間的巨大利益衝突。梅克爾從黎明時分的高峰會議中達成的協議中獲利。她確信至少有一個夥伴(德國)願意在極度危急的時刻,犧牲自己的原則,以求歐洲所有夥伴能夠同舟共濟。

自從戴高樂的時代以來,法國總統一直遵循着「對法國好的,對歐洲纔會好」原則,他們喜歡用傷感又肅穆的演說來掩飾這樣的態度。而東歐國家、奧地利或義大利也是這樣做,只是他們在言辭上少了些許的修飾。這位德國總理在她最後一個任期的尾聲,則正好相反的說道: 「對歐洲有利的事,過去或是現在都對德國有利。」在此之前,這句話只是:「如果歐元失敗, 歐洲就會失敗。」直到現在,她才公開的將自己置於柯爾的傳統中,同時承認,至少在過去,德國是從統一的歐洲中獲益最大的國家。

德國的痛處是共同舉債。梅克爾在自二戰以來最兇險的危機中,彷彿是順手一般的輕鬆就犧牲了它。

新冠病毒的大流行暴露了梅克爾方法的侷限性。梅克爾身爲自然科學家,又是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批判式理性主義的追隨者,她知道,隨着知識的進步,也會出現無知深淵的增長。這個信念保護了她,免於陷入自以爲無所不知的傲慢,但卻擾亂了擁有國家主權的人,即人民。十五年來,她讓人民相信,不必容忍任何他們認爲難以忍受的事情。即便是在移民危機中,最後也會出現轉機。現在,他們缺少工具、語言和力量使難以忍受的事情變得可以理解掌握。這個病毒是一個花招百出的對手,不接受談判,不做任何妥協。

新冠疫情最終會以災難還是功績的方式記載在總理的傳記中,猶未可知。此時回顧時已經可以知道,由於梅克爾政府對於新冠疫情管理的優柔寡斷、自相矛盾以及抓不到重點,造成多少人因此死去。如果德國和歐洲能夠捍衛自己在世界經濟上的地位,能讓政治重量級人物間相互合作,人民的評判會更加溫和。如果這場災難的財政負擔更公平,如果對輸家有個社會福利的視角,人們可能最終會互相和解。就像衛福部長顏斯.史潘(基民黨)在大流行病開始時預感到的一樣。

總理本人已經無力影響後世對她新冠疫情危機的評價了。至於未來註定還會出現的危機,總理只留下了一些實際上沒什麼用的指引。因爲梅克爾面對的危機是「逐一發生」的,在她十六年任期之中僅有四次:福島核災、全球金融危機、難民和新冠病毒。但是如果未來的危機不像以前那樣是照規矩的一個一個出現,讓梅克爾的繼任者處理,那麼會發生什麼事呢?如果下一次是關鍵基礎設施,像是電力、網路、交通或者是自來水供應被癱瘓,那麼公民和選民們會將如何反應呢?

(本文摘自《梅克爾總理時代》/遠流出版)

【內容簡介】本書是德國最受歡迎的全新梅克爾傳記採用獨特的角度來理解梅克爾其人:以東德爲原點適切呈現出這位「隱身在總理職務背後的人」真正的內心世界與決策管理風格。

‧ 作者解釋了梅克爾爲什麼會成爲今日的她。她在東德學到「靜悄悄地過日子」與「從不輕信他人」日後在政壇上遇到混亂時她會退到一旁冷靜下來做出思考就算情勢再艱難也始終保持理性靜待最佳時機纔有動作。

‧ 她創造了 21 世紀領袖的新典範:自信、不虛榮、務實而有效地處理問題沒有一絲激動。當她在墮胎合法化、婚姻平權等議題上與黨內保守派意見不同也能技巧地協商反對黨提出符合她想法的議案然後自己棄權或投下反對票。

‧ 她爲德國在全世界找到了一個全新的定位:低調而沉着自信而穩定不脅迫鄰國成爲全歐洲的主導力量。過程中梅克爾也登上「歐洲內政的萬有引力中心」。

本書從童年、從政、女性議題、男性政爭、成就、過錯等主題呈現不同角度的梅克爾揭露她在生涯起伏間如何展現面對危機時的最佳決策風格以及知道何時該做何事的智慧。

【作者簡介】烏蘇拉‧維登菲(Ursula Weidenfeld)

生於 1962 年先後在波昂及慕尼黑大學修習經濟史。她曾擔任德文《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駐柏林特派員、柏林《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副總編輯等職務着有多部專書並獲 Lugwig Erhard 經濟報導獎。

【譯者簡介】文藻大學專業翻譯團隊

張守慧 (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教授)德國特里爾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現任文藻外語大學圖書館館長曾任歐亞語文學院院長、德國語文系主任、東南亞語言教學中心主任、歐盟園區主任、高雄市中德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以及中華民國德語文學者暨教師協會理事長並且獲頒德國在臺協會「德臺友誼獎章」。

周欣 (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助理教授)德國佛萊堡阿伯特路德維西大學近代德國文學博士。曾經擔任「臺灣國際花藝協會(IFD)」口譯工作筆譯 Christine Nöstlinger(作者)《兒童矯治機》一書遠流出版社2006。

楊燕詒 (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專案助理教授)德國國立烏茲堡音樂學院最高演奏文憑德國歌德學院德文大文憑。曾經擔任國立交通大學語言教學與研究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張翠蘚 (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兼任講師)德國曼漢大學教育、社會系碩士。研究專長:德語教學

《梅克爾總理時代》/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