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有病
這幾天,“精英教育”這個詞挺火的。
我也順帶看了幾眼相關的話題。
怎麼說呢,就是這個世界有時候的確挺癲兒的。
癲到我都快看不明白了。
如果姐妹們沒關注這些亂七八糟的事兒。
也就不必看了,不重要。
不過,說到精英教育。
倒讓我想起,電影《年少日記》裡的一些情節。
這部電影講的就是和“精英家庭”教育有關的事兒。
爸爸是香港有名的大律師,家庭經濟條件優渥。
媽媽是全職太太,也是社交名媛。
家裡有兩個男孩,有傑和有俊。
有傑是哥哥,有俊是弟弟。
弟弟有俊學習成績優異,就讀老牌名校,彈鋼琴也是信手拈來。
非常符合父母的期待,是父母的驕傲。
他不僅學習不怎麼好,鋼琴學得也慢。
因爲成績太差,還留級到和弟弟一個班。
這對於這對“精英父母”來說,簡直是無法接受的。
所以爸爸動不動就罵有傑是垃圾,甚至常常拳腳相加。
媽媽也把家裡的不和諧歸罪於有傑,
“如果哪天我和你爸爸離婚,一定是因爲你。”
有傑在這個家裡活得小心翼翼,他盡力討好家裡每個人。
甚至在父親衝過來要打他的時候,主動遞上雞毛撣子。
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對不起”。
努力去學習,努力去練琴。
只是結果依然不令人滿意。
學了幾個月鋼琴,還是彈不了一首完整的曲子。
所以,他依然得不到父母的愛和肯定。
他在日記裡寫道:我不是一個什麼重要的人……
他覺得只有自己離開,纔會讓爸爸、媽媽、弟弟一家三口更幸福。
最後,在父親帶着媽媽和弟弟去美國玩的時候。
有傑從樓頂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爲有傑這個孩子感到難過。
他乖巧懂事,善解人意。
他只是做錯題,又不是做錯人。
他只是榜上無名,又不是腳下沒路。
何至於對一個孩子如此殘酷。
但或許,一些所謂的“精英父母”就是很難放下心中的執念。
他們對孩子的預期就是不能比自己差。
孩子往往是這種家庭的另一種顏面。
孩子學習好,有特長,讓他們覺得臉上有光。
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而一個資質平庸的孩子,讓他們覺得丟臉。
甚至把孩子的不出彩看成是自己人生的失敗。
現實中,我也見識過這樣的家庭。
老公能掙錢,媽媽是全職太太,負責在家裡相夫教子。
對於這位媽媽來說,女兒就是她成就感和價值感的來源。
所以,當女兒覺得累,不想繼續練習滑冰的時候,這位媽媽,直接一腳狠狠踹到女兒的後背。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孩子的日子過得膽戰心驚吧。
更難接納孩子的平凡麼?
前幾天,我看到一位高知父親給一位我常看的大V寫信。
這位父親說,他和太太都是從農村上大學讀研究生。
兩個人靠自己努力,在一線城市買了房生了娃。
他們原本沒對孩子寄予過高期望。
只希望孩子在普通公立學校保持中等就好。
但就是這個小期望現在也變成了奢望。
因爲孩子上三年級以後,厭學情緒嚴重。
現在基本就是墊底狀態。
他和太太對這個現狀無法接受,幾乎每晚都吼孩子。
整棟樓幾乎都能聽見他們吼孩子的聲音。
但其實他和太太也很痛苦,全家現在幾乎都快抑鬱了。
所以他想問問,應該怎麼辦。
大V給這位父親的回覆裡,我覺得有幾句話說得特別好,大致意思是
1、這位父親說,他們期待值不高,“只希望孩子在公立普通學校中等就行”。聽起來好像很合理,但實際情況是,對於能力只在中下的孩子來說,這就是過高的期待,而這樣的孩子,每個班至少有一半。
2、靠自己能力打拼出來的高知父母一般都是特別聰明、特別勤奮、特別自律的人,這樣的人,往往不容易從普通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多數人,總是不那麼聰明,不那麼勤奮,不那麼自律的。
3、一對漂亮的夫妻,生的孩子可能不漂亮,因爲這個打罵孩子,人們往往會覺得他們瘋了。一對健康的夫妻,生的孩子可能體弱多病,因爲這個打罵孩子,人們會覺得他們在犯罪。而一對學霸夫妻,生的孩子成績不好,父母打罵孩子卻覺得很正常。
這幾句話,對我也是一種點醒。
每個孩子,生來就是不同的。
有人不擅長唱歌、有人不擅長籃球、有人不擅長跳舞。
自然也有人不擅長學習或者某一學科的學習。
一般都是比較擅長學習的人。
潛意識裡也理所當然地認爲,自己的孩子就應該智商高、學習好。
但這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理所當然呢?
相貌可以遺傳,身高可以遺傳,甚至性格都可以遺傳。
但知識卻沒辦法遺傳,學習能力沒辦法遺傳。
甚至智商也是在代際之間的來回震盪的。
那到了孩子這裡,有可能會趕上智商的均值迴歸。
誰家祖墳的青煙也不能一直冒,總得休息一下。
所以,我們也常常看到很多父母是高知,孩子學習成績一般的例子。
當然,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跳出來看這件事。
總是能看得更清楚、更明白。
但如果家裡真有一個學習非常差的孩子。
父母要做到心平氣和地接納,可能也的確要經歷很多內心的掙扎。
尤其是對於一些高知&精英父母來說。
在內心裡真正接受孩子的落後,恐怕要更難一些。
還有一些人趕上了時代的紅利,人生相對有成就。
所以,常常不由自主地期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優秀。
如果遇上一個符合期待的孩子,當然是一種幸運。
但如果遇上一個沒有學習天分的孩子。
就非常考驗家長心態了。
父母不要做
向孩子身上踢土的那個人
我和大家說過,我有一個朋友。
自己非常優秀,但是她女兒小時候,學習成績不怎麼好。
她開始也不太能接受。
但她老公非常理解孩子。
因爲她老公以前的成績也不太好,但爲人特別好,情商也很高。
所以,她老公非常瞭解這類孩子的處境。
學習不好的孩子,在學校往往不受老師待見。
還可能受到周圍人的排擠、歧視。
內心其實已經很自卑了。
如果家裡人再不能幫他們一把,這些孩子幾乎就沒有退路了。
用我朋友老公的話說就是,“上天已經虧待她了,沒給她很好的天資,我們更應該善待她”。
我特別贊同朋友老公的這句話。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託舉者、推動者。
但我覺得,託舉、推動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做向孩子身上踢土的那個人。
而不是在TA仰頭渴望幫助的時候,狠狠踢幾腳土。
學習不好,不是一個孩子的原罪。
有些孩子可能只是暫時沒開竅,有些孩子可能是貪玩,有些孩子可能的確沒有知識性學習的天分。
如果父母的確已經嘗試過,努力過。
發現孩子確實不是學習那塊料兒。
其實,可以看看孩子更擅長什麼,去打造孩子的其他長板。
360行,行行出狀元。
學歷很重要,身心健康的活着更重要。
多觀察瞭解孩子,去發現孩子的長處。
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現實中就沒有啥都好的六邊形戰士,也沒有啥啥都不好的純粹廢柴。
只是有些人的長處是顯性的,比較容易被發現。
有些人的長處是隱形的,需要慢慢發掘,或者需要一些機會得已發現。
而爲人父母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和一顆能夠等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