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宜大學善盡社會責任 透過研討會喚起民衆對環保的重視
靜宜大學位於臺中海線,臨近自然生態區,爲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實踐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特別舉辦「永續發展目標與通識跨域研討會」。(陳世宗攝)
靜宜師生及民衆將所撿拾的海廢物品,依顏色、大小與形狀進行分類,完成黑色、綠色、藍色及紅色等組別創意作品。(陳世宗攝)
靜宜校方也於校園展出由海廢物品創作的「海洋廢棄物裝置藝術展」,喚起民衆對環境保護議題的重視與省思!(陳世宗攝)
研討會同時進行人文、科技等跨域研究,及教學應用的海報競賽,希望集結更多力量,守護生態環境,攜手共創未來!(陳世宗攝)
靜宜大學透過「永續發展目標與通識跨域研討會」,喚起民衆對環保議題的重視。(陳世宗攝)
靜宜大學位於臺中海線臨近大肚溪口及高美溼地等自然生態區,爲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實踐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校方特別邀請跨領域專家學者,透過「永續發展目標與通識跨域研討會」;發表相關研究成果、經驗分享,提出解決方案。校方也於校園展出由海廢物品創作的「海洋廢棄物裝置藝術展」,喚起民衆對環境保護議題的重視與省思!
靜宜大學通識中心主任吳仁彰說,期望透過研討會,促進產學研交流互動、經驗分享及凝聚共識。會中同時進行人文、科技等跨域研究,及教學應用的海報競賽,希望集結更多力量,守護生態環境,攜手共創未來!
靜宜校長唐傳義、政治大學信義書院助理教授劉世慶、臺灣塑膠循環再生協會秘書長黃建寧、國立高雄大學資管系副教授林杏子,及靜宜通識中心主任吳仁彰與財金系助理教授莊雅雪等跨域專家學者,也以後疫時代的教育模式、SDGs與企業、再生塑膠產業現況與展望及通識課程改造等主題,進行精闢演說與分析。
唐傳義以「後疫時代的教育模式」爲題指出,「學中學、做中學及創中學」是該校的教育創新策略,也強調主題、反思、線上討論及數位學習,並連結特色的教學基地,引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多元想像。爲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不僅積極改造與轉型服務學習課程,也連續三年爲梧棲草湳、清水武鹿、沙鹿晉江社區,建構青銀交流、共學共樂的幸福生活圈;在校內外更設置超過50個實作場域及教學基地,創新學習生態系統。
靜宜也在校園推動「放心動、安心吃、善心活」的三心運動,讓健康可追蹤、食材可溯源,並推展生命教育、深化服務學習,以「靜宜PLUS創新、連結、融合、永續」策略,創造利他互助、共享價值的模式。
臺灣塑膠循環再生協會秘書長黃建寧指出,全球各大企業爲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紛紛以「塑膠再生源料」取代新生塑料,這是未來趨勢!他呼籲製造工廠要生產易回收的物品,讓產品在生命週期尾端,可透過資源回收,再生成原料,進而減少廢棄物量。使用者要購買環保的產品,當全民具備觀念,必能達成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永續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靜宜師生及民衆將所撿拾的海廢物品,依顏色、大小與形狀進行分類,完成黑色、綠色、藍色及紅色等組別創意作品。
創意作品「綠色組別」利用民衆在保護區違法架設的「蜈蚣網」進行創作,他們在網邊綁上不同的瓶瓶罐罐,暗喻在從海洋打撈出來的是海底垃圾,而不是魚類。「黑色組別」採用黑色素材,打造出「全黑武士」,也象徵海洋遭到重金屬污染,及入侵性的破壞。「紅色組別」完成「海洋的炮仔聲」創作品。來自漢口國中的10多名學生,也運用所撿拾的大小鞋子,拼貼出海洋「歲月痕跡」,還有海洋生物因長期食入大量塑膠微粒,演化出「飽食海廢的異形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