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泰科技再度破發,“AI製藥第一股”光環脫落?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閆碩 北京報道
頭頂國內“AI製藥第一股”光環的晶泰科技,在二級市場的狀態頗受關注,過去幾個月,總會因時不時的破發引起業內討論。
根據Wind,11月19日晶泰科技盤中最低價爲3.51港元/股,創上市以來的新低,當日收盤價格爲4.00港元/股,跌幅達到12.66%。與其發行價5.28港元/股相比,大跌24.24%。實際上,自今年9月以來,晶泰科技股價便整體呈震盪下跌的趨勢。
晶泰科技官網顯示,這是一家以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驅動的創新研發平臺公司,基於量子物理、人工智能、雲計算及大規模實驗機器人集羣等技術與能力,爲全球生物醫藥、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提供創新研發技術、服務及產品。根據2024年中報,報告期內,藥物發現解決方案收入佔總收入的59.29%。
近年來,人工智能頻頻出圈,我國也相繼推出系列政策推動其發展,更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動,從國家層面助推人工智能賦能各行各業。與此同時,在製藥領域,國外以Alphafold、AlphaProteo爲代表的大模型深受業內關注;國內以ADMETlab、inClinico爲代表的大模型也已經被應用於藥物研發。
不過,資本的故事總也避不開商業化的問題,有業內專業人士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在AI製藥領域,從藥物研發到臨牀試驗到上市再到跑通最後的商業化之路,其實非常漫長。當前談商業化爲時尚早。
多次跌破發行價
今年6月13日,晶泰科技正式在港交所上市。從招股書和後來發佈的中報來看,晶泰科技的業務由藥物發現解決方案、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兩部分組成,且二者旗鼓相當。
其實不止於“AI製藥第一股”,晶泰科技還頂着“AI+機器人第一股”的光環。此外,也是港交所18C規則下第一家上市的AI for Science。
18C規則主要是針對特專科技公司,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等領域。有市場觀點認爲,其實就是針對那些需要投入鉅額資本及研發投資才能將產品商業化或擴大業務規模的企業,而這些企業往往具有較高的增長潛力。
這也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晶泰科技的現狀:高投入與長期虧損。
根據招股書,2021年至2023年,晶泰科技營收分別爲6279.90萬元、1.33億元、1.74億元;與此同時,2021年至2023年,晶泰科技經營虧損分別爲2.99億元、5.25億元和7.22億元,合計超15億元。
在研發方面,2021年至2023年,晶泰科技研發費用分別爲2.13億元、3.59億元、4.81億元,佔同年總經營開支的約52.4%、53.5%、49.8%。
而根據2024年中報,報告期內,公司收入1.0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3%,其中藥物發現方案方面,上半年收入達6090萬元,同比增長68.6%;經營虧損達到了3.93億元;研發方面則投入2.1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上市當天,晶泰科技以5.39港元/股開盤,盤內上漲一度超20%。當日收盤價5.8港元/股,漲9.85%,總市值197.59億港元。
不過,僅幾天後,在6月17日便跌破發行價,最低報5.18港元/股。而在7月,又多次出現跌破發行價的情況。9月初,股價漲幅曾一度超200%,但隨後便一路震盪下跌,至此次再度跌破發行價。
2024年中報也指出,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2年收入計,晶泰科技的客戶涵蓋全球前20大生物技術與製藥公司中的16家,包括輝瑞、禮來、強生、默克等。
儘管頭頂多項光環,又與多家生物製藥巨頭有合作,晶泰科技的市場估值仍被一些市場分析人士認爲“偏高”。
華創證券在分析晶泰科技時指出,2021年至2023年,藥物發現解決方案創收項目數量分別爲18、47、81個,但目前AI製藥未有商業化產品上市,客戶還在探索嘗試階段,投入不會很大,外包給AI+CRO的訂單金額相對有限,當前收入尚未覆蓋研發、銷售等費用,短期呈現虧損狀態。
這背後,其實也受創新藥研發規律的影響,因爲創新藥的研發向來是高投入、高風險、長週期的。AI製藥領域目前還沒有可以跑通的商業化模式。
AI製藥前景廣闊
藥物研發領域有一個“雙十定律”,即從研發到營銷的完整的創新藥物開發過程需要10年時間、10億美金的投入。
如今,AI的出現幾乎參與了從藥物靶點發現到臨牀試驗的全流程。業內普遍認爲,AI製藥技術的應用有望縮短藥物研發週期,降低成本,提高研發成功率,在藥物研發領域具有廣闊前景和巨大潛力。
中商產業研究院指出,相較於傳統藥物研發,AI技術能將藥物發現、臨牀前研究的時間縮短近40%,將臨牀新藥研發的成功率從12%提高到約14%。
不僅如此,AI在研究開發的各個階段都能顯著降低成本。海通證券指出,在目標靶點發現和確認環節的成本削減幅度最大,可達67%和66%。行政任務可以通過自動化大幅優化,儘管節省的成本可能不如其他階段明顯,亦可達到56%。
與此同時,靶點命中生成階段得益於AI的預測能力可達到56%,隨着準確率提升後續仍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監管提交階段的成本也可以通過自動化削減幅度達到54%。由於臨牀前測試所需的實驗複雜性,儘管AI可以提高效率,這一階段的成本削減幅度爲44%,可能略低於其他階段。
《2024-2029中國AI製藥市場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AI製藥市場規模爲10.4億美元,較上一年增長31.31%。預計到2026年全球AI製藥市場規模將達到29.94億美元。
“不過,AI要想真正顛覆整個製藥行業,我認爲短期內很難,但可以在一些環節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效果。這樣一個個的變化,最終也可能會給行業帶來新的發展,但這還需要時間。”有券商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從技術本身來看,當前AI製藥的發展還存在一些難題,最主要的還是對AI的信任問題。
具體而言,信任問題分幾個維度,首先是合規性方面,AI需要輸入很多數據,無論是企業自建AI還是外部的AI,如何合法使用這些數據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也要避免造成敏感數據的泄露;其次,如何確定AI生成內容的知識產權的歸屬性也是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再次在倫理方面,由於AI有不可預測性,很多事情會在量變到質變的時候涌現,AI會不會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其實很難判斷。
根據《2023年中國AI製藥企業白皮書》,目前全球範圍內,AI製藥均主要集中在藥物發現環節。可能原因在於,該環節以化學過程爲主,研究人員對候選化合物數據的完整性及可重複性、化學穩定性、理論認知度等都有較好的把握,有利於AI建模。
目前,全球已有多款AI研發藥物進入臨牀,且最高進展已到臨牀三期,與此同時,有很多利用AI技術研發的藥物進入臨牀後失敗。尚無AI研發的藥物成功上市。
商業化仍需探索
根據“智藥局”統計,在國內AI製藥企業中,除已上市的晶泰科技和二次遞表港交所、衝刺年內上市的英矽智能外,僅有藥物牧場、劑泰醫藥等幾家企業走到C輪融資。其餘絕大多數公司都還處於天使輪到A+輪階段,中後期融資案例十分罕見。
上述業內人士指出,我們需要理性看待投融資市場。回到當前AI的本質,無非是用更高效的方式進行文字識別、圖像識別、語音識別,並用這些信息在以往沒有辦法處理的量級上進行計算,最終得出結果。但想要真正實現從量變到質變,還需要在場景化方面尋求突破。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聯合發佈《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包括4大類13小類,共計84種具體場景,以推進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創新發展。
艾昆緯大中華區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戰略諮詢總監王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這80多種場景是高度的總結概括,可以全面指導AI在醫療行業不同場景的落地,從而提高診療的精準度和效率,同時也可以推動整個醫療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在場景化之後,還有商業化道路,而當前談商業化尚早。從藥物研發到臨牀試驗到上市再到走通最後的商業化之路,其實非常漫長。在這個過程中,也伴隨着製藥行業在安全性、合規性等方面的嚴格要求。”上述業內人士說。
目前AI製藥的商業模式有Al+SaaS、AI+CRO、Al+Biotech三種。
華創證券指出,Al+SaaS主要提供AI輔助藥物開發軟件服務平臺,國內選擇這種商業模式的企業較少,更多選擇的是AI+CRO、Al+Biotech商業模式或兼容以上2種或3種商業模式。AI製藥商業模式還沒有很清晰,各家均處於探索中,看哪種模式能給AI製藥帶來真正的機會,但還沒有一種商業模式被證明比其他的商業模式都好。
上述券商分析師說,人工智能和醫療行業相結合,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大方向。星星之火的階段是人工智能嵌入到醫療行業不同場景,從而解決具體的問題,未來,人工智能將在醫療領域實現更深層次的應用,從而帶來整個行業的巨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