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衛生法將上路再傳隨機傷人 專家嘆社會還沒準備好
精神衛生法將在下月上路,推動社區精神病患照護優化,昨天北捷再傳隨機傷人案件,該名嫌犯雖沒相關就醫紀錄,卻成爲社會隱憂。臺灣照顧管理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淑慧直言,整體醫療、社區與司法體系都沒有做好準備,疾病污名化未除,不願就醫的隱性患者都可能成爲你我身邊的未爆彈,加上司法人員未接受完整精神衛生相關訓練,導致患者無法獲得完善醫療照顧。
張淑慧說,精神衛生法即將上路,強調社區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支持,但相關從社區、警消人員對身心疾患處理沒有相關協助作業流程,加上往往發生問題後,人送到司法單位,法官、檢察官在裁量權上有所保留,最後人離開司法機關,相關衛政、社政人員無法及時介入,讓他們獲得醫療照顧。
國外對於精神疾病緊急事件都有危機處理團隊(Crisis Intervention Team,簡稱CIT)SOP,目前只有北市在2023年展開訓練,但並非每個縣市都有訓練,恐漏接患者,全國警消都應完整受訓。
她也指出,各地雖然都設有心理衛生中心,但工作人員人力不足、年資淺,新法的上路讓這羣心衛人力挑戰很高,需要強化。
由於精神疾病長期被污名化,加上很多人甚至家屬都沒有病識感,要做相關處置,如果沒有本人與家屬同意,就很難被政府掌控,除了靠社區,更應該主動出擊,怎麼進入社區、家庭,建立醫病信任感,纔是重點。
張淑慧說,他們服務過很多年輕患者,他們不願就醫的考量,主要就是擔心社會不友善環境,可能導致他們就醫可能工作困難,惡性循環下,就成爲被社會遺忘的一羣人。
「不是關起來就沒事。」張淑慧說,精神衛生法重點在讓他們能在社區穩定生活,目前精神疾病一到四級都有列管,但這些非列管卻罹病的患者同樣需要關懷,要靠友善社會的全民一起接住他們,如何在地行動,尋找隱藏在社區的需要幫助者,是衛福部可以在再研議,並融入文化、生活脈絡,建立友善社區,避免歧視。
張淑慧也說,精神衛生法對強制住院規範調整,強制住院的審查流程時間拖得更久,也會引發延長住院時間的爭議。
除就醫這個管道,社區行動關懷也很重要,可以透過各地信仰中心的廟會或是宗教活動,設立諮詢站,即時篩檢、衛教,讓他們知道家人不是「中邪」需要收驚、祭改,只是需要醫療協助。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許華孚則認爲,在犯罪預防方面,通常都要有做出攻擊行爲,司法單位才能做出相關處分,況且現代社會民衆對壓力與生活挫折容忍度低,誰會想到被認爲是溫馴良善的40歲女性,會在捷運傷人?
許華孚說,要透過社區掌握這羣人,在鄉下比較簡單,但大都會就相對困難,目前警政與衛政、社政聯繫需要更緊密連結。
許華孚說,交通部設有鐵路警察、捷運警察,但以北捷爲例,每天班次多如牛毛,尖峰時刻更是班班客滿,要靠警察全部掌控他坦言不太可能,臺灣人大多很良善,孤狼或是恐攻案件很少,但重點在民衆自我安全意識培養非常重要,搭車不要只顧着玩手機、睡覺。
許華孚說,除了捷運車廂、月臺相關緊急通報系統應更容易取得,也可以在捷運營造溫馨環境,如播放相關醫院,或是藝術裝置,讓民衆進到捷運,能放鬆身心,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之一。
臺北捷運驚傳砍人,板南線新埔站傳出2人受傷,行兇王姓女子已遭新北警方逮捕。(記者王長鼎/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