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10年,這些重點產業鏈發展與未來佈局如何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10週年。10年來,三地經濟總量連跨5個萬億元臺階,從不足6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0.4萬億元。
那麼,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京津冀重點產業鏈、產業集羣發展佈局如何?
近日,北京工業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佈《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製造業發展報告(2024):新徵程的新型工業化》(下稱“藍皮書”),分析了京津冀多個產業集羣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路徑。
藍皮書稱,京津冀區域經濟規模持續擴大,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天津、河北傳統產業去產能的大背景下,2023年京津冀三地地區生產總值總量是2014年的1.8倍,十年來年均增速爲5.5%;京津冀三地年均增速分別爲5.6%、4.5%、5.9%,河北增長最快。
“2014~2018年是三地發展的陣痛期,北京作爲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從聚集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謀發展;天津受GDP擠水分去虛高、石化爆炸等影響,處於深度調整期;河北着力化解鋼鐵、水泥、煤炭等過剩產能,處於結構調整陣痛期。京津冀工業增加值佔全國比重經歷了一個下降的過程。”藍皮書稱,2018年後,京津冀工業增加值佔比趨於穩定,保持在6.4%上下。2023年,北京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貢獻率達87.8%。受益於北京輻射帶動作用,京津冀地區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呈兩位數增長。
經過10年發展,京津冀三地的產業佈局逐步進入從疏解承接轉向共謀增量的新階段。
三地深度參與編制並推動出臺國家層面的“十四五”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實施方案,以“六鏈五羣”爲協同發力點,加快產業成龍配套、成鏈成羣。
“六鏈”即氫能、生物醫藥、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6條重點產業鏈;“五羣”即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生物醫藥、電力裝備、安全應急裝備5個先進製造業集羣。
藍皮書稱,目前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羣、保定市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集羣入選工信部首批45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名單,產值規模均佔全國20%以上,還有三個產業集羣正處於組織創建階段。
在產業佈局方面,三地明確分工、定位。例如,在謀劃氫能產業廊道佈局方面,結合京張承綠色算力和綠色能源產業廊道、京保石新能源裝備產業廊道建設,促進氫能規模化、協同化佈局。北部充分利用張家口、承德、延慶等地的可再生資源優勢,組織綠氫製備項目建設,建設制氫、輸氫和配套裝備產業廊道;南部充分利用大興區、房山區、經開區、保定市、石家莊市等在燃料電池系統、零部件和氫能供應裝備領域形成的產業基礎和應用示範效應,佈局一批系統集成與關鍵零部件產業化項目,建設氫能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廊道。
“安全應急裝備產業在國內處於優勢地位,並且未來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集成電路產業在研發和生產方面具有較大優勢,目前正處於加快集羣一體化進程、提升集羣產業鏈水平、促進集羣協同創新階段。”藍皮書稱,未來三地產業將更加聚焦“六鏈五羣”總體佈局,形成產業協同新格局。
在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京津冀同時需要面對發展階梯差異明顯的現實。“京津冀三地產業發展梯度落差較大,制約了區域內產業的同步性和互補性,特別是河北經濟實力相對不足,吸引和承接高端產業時,顯現出較大侷限性。”藍皮書分析稱,北京已經走過了後工業化階段,優勢產業爲產業鏈上游的科技創新和高端服務業;天津正處於後工業化時期,即傳統產業向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過渡階段;河北仍處於工業化階段,優勢產業主要是位於產業鏈中低端的鋼鐵、煤炭、建築等高耗能傳統制造業。
關於協同發展的制約和侷限,藍皮書舉例稱,京津冀三地主導產業及其產業鏈的規劃佈局尚未形成有效的規模態勢,河北和天津產業相似度較高,津冀兩地間、河北各地間的產業競爭多於產業協作;京津冀缺少整合和引領區域產業鏈的龍頭企業,難以有效帶動產業發展。
就推進京津冀新型工業化,藍皮書給出了對策和建議。例如,佈局產業鏈供應鏈“強基”戰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基礎能力;明確功能定位,北京定位基礎研發和創新平臺建設,天津着重創新應用,河北側重數字化轉型和融合發展,形成互補發展態勢;打造大空間尺度的京津冀跨區域新興產業鏈集羣,避免產業發展的低端鎖定和路徑依賴;大力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先進製造業“隱形冠軍”,促進先進製造業集羣快速梯次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