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佈局未來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開闢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前瞻佈局未來產業是重塑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必答題,是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培育產業體系新支柱的搶答題,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中之重。
認識新質生產力本質特徵
觀瞻歷史,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未來產業。從未來產業看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下從工業化轉型向數字化轉型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新質生產力具有“高質量發展”特徵。隨着未來產業的羣體性涌現,新質生產力意味着社會生產函數發生質的躍遷變化、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更多凸顯技術、知識、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的密集投入,經濟增長模式從更多依靠增加要素數量的外延式增長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新質生產力具有“大科創驅動”特徵。區別於傳統生產力面臨的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的未來產業不斷髮展,意味着新質生產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中逐步孕育形成。科技創新從更多依靠應用研究與集成創新轉向更多依靠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爲新質生產力構築強大基石。
新質生產力具有“新產業載體”特徵。技術密集度更高、發展潛力更大的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集中體現,這意味着新質生產力從更多依靠原有支柱產業的持續擴張轉向更多依靠新興支柱產業的培育壯大,通過一體推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以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爲代表的供給體系明顯優化。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構成新質生產力最鮮明的產業載體。
新質生產力具有“強比較優勢”特徵。區別於傳統生產力依託的人口資源稟賦優勢,未來產業高度依賴於數據資源投入。我國擁有的數據資源快速增長,未來有可能成爲全球最大的數據圈,這意味着新質生產力對應的生產要素規模與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其中數據成爲最具時代特徵的生產要素,數據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加速線上線下、生產生活、國內國際全面貫通。數據比較優勢的賦能效應將推動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增長動力發生根本性改變。
前瞻佈局未來產業意義重大
作爲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先導力量,未來產業處於產業萌芽階段,但能對經濟社會起到全局性引領性變革作用。從未來產業洞察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既具有先發效應,即先行國家與地區一旦在技術創新與產業轉化上取得突破,就能夠迅速構築包括知識產權、產品標準等在內的先發壁壘;也具有融合賦能效應,未來材料、未來網絡等能夠廣泛滲透傳統產業鏈上下游各個環節,引領傳統優勢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還具有路徑顛覆效應,能夠不斷突破人類認知極限和物理極限、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深刻改變經濟活動運行方式與企業組織經營模式等。
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的迫切需要。未來產業正成爲當前及今後較長時期全球產業競爭最激烈的戰略必爭之地。從全球形勢看,美國、歐洲等紛紛出臺戰略規劃,前瞻佈局未來產業。從歷史鏡鑑看,在光刻機、工業軟件、操作系統等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的未來產業領域,我國起步並不晚,但由於技術、市場、政策等因素制約,這些當時的未來產業沒有得到有效培育壯大,一定程度上導致出現當前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結合全球形勢與歷史鏡鑑,前瞻佈局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刻不容緩,是增強自主發展能力、鍛造非對稱技術優勢不容錯過的戰略機遇。
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的戰略選擇。當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面臨一些困難挑戰,前瞻佈局未來產業,既有利於培育發展一批產業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新支柱產業,爲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更爲堅實的戰略支撐,也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韌性,不斷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發揮體制機制和市場優勢
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圍繞未來產業的全球競爭越來越激烈,對於我國而言,前瞻佈局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要在體制機制、市場產業等方面發揮自身優勢、探索特色模式。
一方面,發揮有爲政府作用,突出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從技術支撐看,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於集中力量建設大科學裝置,組建適應未來產業發展需要的新型研發機構,組織重大科研計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從產業支撐看,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於通過國家發展規劃、專項規劃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改革等,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超前部署一批事關國家長遠發展的未來產業,全國一盤棋引導地方政府、各類企業加大對未來產業的支持。
另一方面,發揮有效市場作用,突出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在於完成從科技成果到產業轉化的躍升。從市場規模看,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爲未來產業孵化提供了技術熟化、產品中試、早期市場等全鏈條支撐,而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差異化的細分市場也有利於催生更多未來產業技術路線與發展模式。從產業配套看,我國具有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體系,能夠快速整合優化不同生產工藝組合、不同生產環節資源,未來產業的技術路線一旦成熟,就能快速實現低成本、大規模產業化,把前沿技術轉變成新質生產力。當前,長三角等地形成了許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羣,這些產業集羣爲培育未來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良好的產業配套條件。
聚焦關鍵環節紮實推進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其順暢流動。未來產業處於產業生命週期的萌芽階段,培育未來產業更依賴科技創新、更需要前瞻佈局、更渴望耐心資本。
一是夯實技術策源基礎。未來產業的技術策源要立足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科學家、企業家兩個主體積極性,探索“科學家+企業家”的科技協同創新機制,推進“企業家出題、科學家答題”“科學家給技術、企業家用技術”的聯動模式,既要沿着“基礎理論創新—工程技術創新—產品開發設計—商品產業轉化”的路徑,從理論突破開始,相繼把基礎理論變成工程圖紙、實驗室樣品、小試中試產品再到大規模產業化的商品,又要沿着“巨大潛在市場需求—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品開發設計—商品產業轉化”的路徑,讓市場需求倒逼技術攻關進而催生未來產業。
二是梯次佈局產業發展。從近期看,上海、廣東等多地率先佈局未來產業新賽道,已出現液態太陽能燃料、神經形態芯片等一批突破性創新產品。這些產品面臨從小試中試到大規模市場化的關鍵跳躍,是近期培育未來產業的重點賽道。從中期看,我國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製造等領域已出現引領性工程技術,這是中期佈局未來產業的重點領域,需要把不斷迭代成熟的工程技術與潛在的應用需求結合起來,開發出更多供需適配的創新產品。從遠期看,從0到1的基礎研究不足是制約我國長週期增長與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因素,當前在覈聚變、類腦智能、泛基因組等領域出現一批前沿性基礎研究成果,這些領域是遠期佈局未來產業的戰略方向。
三是推動耐心資本投入。針對未來產業孵化培育長週期、高風險、戰略性特徵,未來產業比其他產業更需要有耐心的資金支持。一方面,要強化政府資金耐心投,引導各類政府產業投資基金以一定比例支持未來產業,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發資金、政府產業引導資金與市場化投資基金的聯動機制。另一方面,要引導社會資金放心投,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適應未來產業特徵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引導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加大對未來產業的投入。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胡擁軍 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未來產業和平臺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