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新南向政策需精進求突破

進出口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國內查獲來自新南向國家學生來臺從事風化行業,引發外界對新南向政策質疑。政府說法是臺灣已成爲新南向國家學生優先選擇就學的目標,不應將特定的染黃事件,全面否定新南向政策成果。

政府說法雖然也有些根據,但不可諱言的是,國內各部會爲了爭取新南向績效,紛紛推出各項優惠政策。過去也曾發生爲吸引新南向國家觀光客,政府大幅放寬簽證規定,甚至還提供觀光補助;但由於把關不嚴,因而發生以觀光名義,來臺灣從事不法行業而形成治安漏洞。所以此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情形絕非個案,而且是層出不窮,政府實有必要重新檢討。

新南向政策是蔡政府力推的政策,主要是要降低對中國大陸依賴。有別於原先南向政策包括16國,新南向共涵蓋18國,包括東協十國、印度等南亞六國,以及澳、紐,並強調在需求導向下,追求互利雙贏。

然而新南向推動八年以來,雖然近年來臺灣與新南向國家貿易成長,投資升溫,甚至臺灣在東協的投資已經超過中國大陸,而成爲臺灣海外投資最重要據點。但政府絕不可沾沾自喜,將其歸因於新南向政策奏效;因爲臺灣前進新南向國家主要是因爲美中貿易戰以及地緣政治的影響,並非由新南向政策所驅動。

新南向的措施是在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以及全球供應鏈劇變之前所制定。目前賴政府大致上仍延續執行,並未推陳出新;未來如果還是一成不變,不但舊有沉痾難以改善,持續推動成效也會大打折扣,必須進行大幅調整。

首先,新南向政策標榜「一國一亮點」,但是資源卻集中在少數熱門國家。例如東協仍是集中在臺商投資較多的國家,南亞幾乎完全以印度爲主,許多冷門國家不但找不出亮點,可能連接觸的機會都很少,甚至與臺灣的關係不進反退而更加疏離。例如去年發生國人被誘拐至柬埔寨事件,但政府卻束手無策而無從協助的尷尬情況。

基於此,政府應全面盤點目前新南向政策執行概況,爲避免過去誇大不實的範圍,必須重新界定新南向的範疇。另外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在美國主導「友善外包」的帶動下,東協及印度成爲全球投資新亮點,與臺灣的經貿連結因而改變,所以也必須順勢調整。

近年來臺灣對新南向國家投資熱潮,與先前臺商投資動機、市場導向,以及產業分佈,均不盡相同。所以必須根據目前臺灣海外投資的特色,以及當地國的條件,因地制宜提出完整的規劃,並強化與國內的連結;進而推動各國建構新的投資保障及租稅協定,以加強對臺商的保障。

另外新南向政策也必須與未來政策相結合,才能發揮綜效。例如目前經濟部力推的「境外關內」,以及「境內關外」的政策,迄今仍限於架構,欠缺實質內容,然而新南向國家絕對是可以切入的重點。

以「境外關內」而言,目的是要在海外建立臺灣的高階製造園區,目前是先在海外尋求合適基地着手,但由於臺灣前進當地產業與規模未確定,在定位不明下,很難得到地主國的全力支持。未來應先針對雙方之重點需求,制定投資細項規劃,並以臺灣在新南向投資持續增加的現況,做爲談判的籌碼,以爭取更佳的條件。

而在「境內關外」方面,除了吸引外國製造業加碼投資臺灣外,重點應在提升服務業水準,以臺灣美食、名品、醫美,以及養生等特色,吸引海外高端消費者。新南向國家不但是海外華人最多的地區,也聚集全球約六成穆斯林人口;未來必須針對不同客羣需求推出客製化措施,並進行差異化行銷,才能進一步提升新南向政策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