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好大方!特休假多4倍 老傳產轉型幸福B型企業

圖、文/今週刊

大運甫落幕之際,「B型企業亞洲年會」接着在臺中展開。這些參加年會的企業,不論國內外,都追逐着相同目標──成爲全世界最好的企業。

B型企業的「B」指的是「benefit」,不同於傳統公司法》要求企業經理人只能爲股東服務,B型企業強調企業須對所有利害關係人盡責,重新定義商業的成功。這趨勢正在迅速發展,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2240家B型企業。

但是,這樣美好的企業,真的有辦法在臺灣生根嗎?事實上,今年臺灣已有20家企業通過「B」認證,數量居亞洲之冠。8月31日,來自全球各地,五百多人聚集在臺中的「B型企業亞洲年會」,這些國外賓客來自南美洲澳洲韓國和日本,大家心中都懷抱同樣的疑問:爲什麼臺灣可以獨步亞洲?到底B型企業能爲臺灣常被批評「唯利是圖」的企業環境,帶來什麼改變?

幫人餐廳 鼓勵僱用貧民

B型企業是由美國營利組織「B型實驗室」(B Lab)發起的全球性認證。這項認證關注五個面向:公司治理、員工照顧、友善環境、社區扶植和客戶影響力

企業先在網路上回答完約兩百多道相關題目,之後再經由專員訪談、文件審覈等,過程甚至可能長達一年多。五大面向合計滿分200分,80分合格,且每兩年要重新審覈一次。

「B型企業和傳統的慈善事業不一樣。它不只是要捐錢,還要建立起足以永續,又對社會友善的商業模式。」參加年會的澳洲上市公司Silver Chef執行長葛法拉(Damien Guivarra)說。而B型企業就是用嚴格的審覈過程,驗證每家企業的商業模式,將「公益」、「永續」、「福利」等模糊概念量化。你說公司節能、對環境友善?請拿出電費單證明。你說公司用高價小農採購?請拿出發票。你說公司對員工好?專員會抽問每一部門的員工!

特休增四倍 吸引年輕新血

「那都是國外的好東西,臺灣人沒那種福分啦!」臺灣第一家傳產的B型企業,嘉澎塑膠副總經理王政彥回憶,兩年前剛接下家族事業的他,向公司宣佈轉型爲B型企業時,老員工就用這句話反對,不願相信有傳產企業能做到。

王政彥不死心,和所有員工溝通「B型企業」理念,並從小地方開始做起,包括綠能採購、將工廠的燈全都換成節能的LED燈、落實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等。爲了讓理念貫徹整家公司,連員工KPI(關鍵績效指標)都按「B」認證的評分項目重新擬定。

最特別的是,《勞基法規定,任職滿半年員工,一年有3天特休,王政彥一舉增加至13天,他滿足地說:「雖然人事成本因此增加兩成,但也吸引更多熱情年輕人加入公司,甚至有碩士博士願意來面試。」只因爲「想看看我們這家傳產小公司是怎麼成爲B型企業。」他說。

不把獲利視爲唯一目標,看起來似乎很傻,甚至不符合《公司法》中要求企業「以營利爲目的」的規定。所幸,臺灣《公司法》也因應這股風潮開始修法,要將這樣共益的精神入法。B型企業創造的新企業價值,說不定正是臺灣當下最需要的! (閱讀全文…)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081期)。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做好事×賺大錢 B型企業新商道  這些企業 用商業力讓環境變美好  這羣年輕人 幫郭董培訓醫療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