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王炸劇出現了,9.2分還在漲!
假期開始了,大家玩得怎麼樣?
魚叔前些天剛跟大家聊完「假結婚」,但其實話只說了一半。
畢竟在很多人眼中, 比催婚更有殺傷力的,是質問養老計劃。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以下這些熟悉的話術:
「不生孩子誰給你養老」
「你一個人過,死了都沒人知道」
「你無兒無女,以後都沒有人送你去火葬場」
加上延遲退休等政策的調整,越來越多人開始爲自己的養老生活佈局。
像是買養老保險、找養老搭子、甚至出現了互助養老軟件。
看得出來,焦慮隱隱流動。
恰好,最近新出的一部日劇便聚焦於互助養老話題。
豆瓣9.2,不僅是今年日劇最高分,也超過了全球其他地區的所有新劇評分。
魚叔只看了二十分鐘,焦慮便消散大半,因寫稿而僵硬的身體變得暖暖的。
忍不住歌頌起來:啊,完美的秋日劇——
《住宅區的兩人》
団地のふたり
主創團隊清一色高分治癒系女神。
尤其是兩位主演,小泉今日子和小林聰美。
前者是日本1980年代的頂級國民偶像, 與中森明菜、松田聖子並稱爲「 昭和末期三大歌姬」。
年輕時的清純短髮造型,秒殺萬千。
2000年後轉型演員,在影視圈也大獲成功。
出演了口碑電影《空中庭園》《東京奏鳴曲》,熱門日劇《西瓜》《倒數第二次戀愛》《海女》等。
小林聰美,同樣是實力派的女演員。
出演過《海鷗食堂》《比海更深》等高分作品。
兩人20年前合作的《西瓜》 (豆瓣9.3) 是我的最愛之一。
20年後,已經55歲+的兩人再次合作。
依然那麼默契,那麼可愛,那麼治癒人心。
這個年齡,在國產劇中已經鮮少擔當女主了。
即使是主演,也要努力扮嫩扮少保持狀態。
相反,劇中的兩位女主,普普通通不修邊幅,生活味很濃。
單看設定,就已經領先內娛三十年了。
野枝(小泉今日子 飾) 和夏子(小林聰美 飾) ,倆人家住同一小區,從 幼兒園就相識 。
各自經歷了一番人生之後,又都恢復獨身,回到了老宅小區。
野枝是名大學講師。
結過婚,但沒多久就離了,一直沒有孩子。
夏子是名插畫師,每天在家辦公。
她沒領證,未生育。
只有過事實婚姻,後來也分了手。
都沒有母職困擾的兩人,開始 像少年時期一樣常常見面。
成了一對快樂的「養老搭子」。
這部劇最治癒的部分,便是具象化了她們的養老生活。
用細碎的日常搭建起溫暖的友誼,再用這份陪伴感消除焦慮。
你能想象到的美好養老生活這裡都有。
倆人經常聚餐,口味早已同步。
飯後一杯咖啡,一起坐在陽臺曬月光聊閒天兒。
如果一方太累,沒來得及做飯。
另一方也會帶心有靈犀地帶一份好吃的三明治。
聊得太晚也沒關係。
兩家挨着樓棟,下樓一轉就到。
門禁?彷彿已經是上世紀的事了。
日常閒了就去旁邊公園釣釣魚。
微風吹過怡然自得,嘴裡不自覺就哼起小曲兒~
何時何地開啓任何話題,話都不會掉在地上。
因爲共同回憶,太多了。
聊初戀,聊前夫,聊暈暈乎乎的少女時代。
說糗事,說古早白日夢,誰還記得自己想做搖滾明星。
說嗨了唱,唱歡了就跳。
歡脫到父母忍不住吐槽:
「那兩個傢伙到底怎麼回事啊,又不是女子學生了」
不說話的時候,也仍有驚人的默契。
友誼邁過半個世紀,交流已經能夠省略語言。
一個小小的抱怨,都能被精準撫慰到自己都難以察覺的心事。
有這樣的朋友陪在身邊, 時間在彼此眼中是相對靜止的。
畢竟腰是一起開始酸的,眼睛是一起老花的,按摩是一起做的。
就在這倆人一餐一飯一起佔的小便宜裡,養老生活有了生動的實感。
衰老不再是一個人的悲劇,而是兩個人的飯後話題。
如果養老生活能像這樣跟最好的朋友晚年廝混,那變老似乎也沒什麼可怕的。
觀衆便在這細碎的溫暖中被治癒。
不知不覺中祛除了年齡焦慮、婚戀焦慮、養老焦慮。
覺察到僅僅是活着,就有一種充盈的幸福感。
當然有人說,這樣的互助養老模式太過理想化。
房子不拆、友情不變、不婚不育不離散,每個條件都堪稱「神蹟」。
這確實是美好的,但也有現實中社會問題的無奈催化。
劇中有無數細節提醒着,日本老齡化/少子化問題已經十分嚴峻。
目之所及,小孩子越來越少,一大波學校迎來倒閉潮。
大學生越來越尊貴,就業率異常回升,現實中高達98.1%。
去年,日本總務省提供了一組數據。
稱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達到29.1%,爲世界最高。
就像小區裡的住戶基本都是老人,55歲的野枝和夏子在其中都還是「小姑娘」。
而隨着不婚不育的一代人進入老年期, 未婚獨居老人也將在未來迅速增加。
這意味着老齡化之外,單身養老也將成爲熱點話題。
當下的養老體制,在如此龐大的人數面前太顯無力。
互助養老或將 成爲更多人考慮的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
劇中便有意識地提到:
「接下來,是互助的時代呢」
這部劇的第二重治癒力,便是將「互助」從兩位主角擴展至整個社區。
透過野枝和夏子的視角,體會鄰里間的溫情,也看到社會樣貌的縮影。
比如,即便生育兒女,養老也會成爲問題。
一方面,孩子有是有,但不一定在身邊。
同小區的佐久間阿姨育有一子,但婚後與妻子別居,很少回來老宅。
阿姨獨身生活,吃飯都要考慮分量問題。
家裡的紗窗壞了,也找不到人幫忙。
只好拜託野枝和夏子兩位業餘人士上門,照着教程修理。
而修紗窗這樣一件小事,竟然已經成了小區裡的「大問題」。
「名聲」傳開後,野枝和夏子一下成了專職修理工,忙個不停。
另一方面,就算孩子在身邊,也未必有能力勝任養老責任。
小區裡的春日部太太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症。
兒子爲此提前退休專職照顧,但仍然狀況頻發。
母親失智卻沒有失去行動能力,經常走丟不見,需要二十四小時看護。
可兒子也已經邁向六十歲,又有自己的家庭,勢必精力不足。
遇到的各種意外,難免需要鄰里間的幫襯。
於是大家自發探望春日部太太,陪她一起聊天、唱歌、散步、分享食物。
一說走丟,所有人齊出動到各處尋找。
除此之外,小區裡的其他住戶也都有意互助。
聽到什麼動靜,也都趕忙應聲詢問。
種種生活細節,都像《請回答1988》那般。
用鄰里間的共助抵抗個人孤獨與社會適老化機制的不健全。
秋日的涼意與蕭瑟,也在劇裡的人情溫熱中減去了幾分。
由於日本現代化進程較快,養老問題早早浮現。
這部劇,彷彿也在爲東亞地區提前打了個樣。
但縱然如此, 對互助養老模式的探討似乎還仍處於初級階段。
就像劇中,春日部太太最後還是住進了療養院。
對於具體的看護責任,純粹的人情關懷顯然是不夠的。
國內脫口秀節目中,也提到過互助養老話題。
但抱團養老所面臨的細節問題,稍稍細想,就成了諸多自嘲的笑梗。
比如生活習慣如何同步、同齡人之間如何照顧、疾病及時治療如何保障......
可見,這樣的養老模式並不如想象得那麼純粹美好,尚需要解決很多問題纔好有效落實。
爲此,魚叔特意去搜了搜國內區別於傳統養老的互助新形式。
具體一些的,有像北京、南京、廣東等地已經試行過的「時間銀行」機制。
志願者通過提供陪聊、陪診、代買菜、打掃衛生等服務,將活動時間計入時間銀行的個人賬戶下。
以待老年時,換取他人相同時長的養老服務。
甚至還能通過累計時間幣,換取入住公辦養老機構的名額。
但,同樣在探索階段就已亂象叢生。
不少人因「時間幣可提現」等騙局被詐騙, 相關服務很快遭遇大面積整頓。
與其他國內養老形式一樣,這條路顯然需更規範化、更具持續性地探索與落地。
但咱也別太悲觀。
隨着養老需求的提升和未來科技的發展,養老產業也會進一步完善。
或許,以後也能做到像《重啓人生》裡那樣,好友在會飛的輪椅上排排坐,在養老中心曬太陽嘮嗑也說不定。
更何況, 比起擔憂未來 ,大家似乎更焦慮於當下。
養老問題在生存問題面前,都莫名有了點幸運和奢侈的意味。
其實這也是《住宅區的兩人》真正的高分原因所在。
它並未想要通過劇集徹底解決什麼複雜的養老問題。
而僅僅是想在精神上安撫寬慰觀衆。
讓大家在養老之前,先不至於被衰老這件事折磨,或是在「活着」這件事上絕望。
就像劇中,野枝和夏子也曾面臨過巨大的生活衝擊。
小時候,她們共同的兒時夥伴小空就早早患癌去世。
在這之前,三個好朋友曾經救下一隻貓咪。
一向寡言的小空,爲了不讓喵咪被帶去無害化處理,罕見地大聲反抗。
但隨着小空被送進醫院,貓咪和小空還是陸續消失在了這個世界上。
多年後小區裡搬來了一個小女孩,同樣救下了一隻貓咪。
也同樣因爲勢單力孤,即將眼見着貓咪被送走。
但不一樣的是,野枝和夏子現在成了大人。
她們一起救下了那隻貓咪,也免去了一個小女孩的心碎。
倆人還邀請她來做客,跟小女孩成了好朋友,像幾十年前那樣。
大人有大人的樣子,年紀有年紀的價值。
年歲並非消逝而是沉澱成更溫柔的力量,保護着真心不讓它老去。
活下去的人也一定不會是白白活着的,註定會拯救起一些只有你才能拯救的心碎。
這恰好呼應了劇中曾提出的一個小小問題:
「活到105歲,或者一直當個小孩子,你選哪個呢?」
正如我們國內,有些地方的人喜歡將生命的離開稱作「回去了」——回到溫暖安全所在,流淌着愛與蜜的永鄉。
我覺得這實在是一種沾滿人文關懷的說法。
它意味着,當你決定成爲更好的大人走完這一生,老去也不過是一場漫長的歸家之路。
那麼在此之前,請在路途中創造更多美好回憶吧。
就從這個秋天開始。
全文完。
助理編輯: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