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後,觀衆的幾個??

enhsin wu

在kkbox有個焦點話題標題是:賽德克+劉德華救了金馬獎。아줌마知道,這是指收視率

說真的,金馬獎象徵意義、及重量二岸三地、甚至連亞太影展都無可取代(아줌마個人覺得)。可這典禮內容,一年比一年難看。星光部份幾乎全靠港星撐場電影方面,每屆也只靠一部當時口碑好的電影力抗港中電影。只要這一部拿住大獎,便呈現自high狀態(這一屆,感覺賽片愛國力量>電影本身)。

真的,不懂。新聞局每年輔導國片,爲什麼全輔導成小成本人文電影?要拍如賽德克這種人文、商業並重的大片子,都靠電影人先自力救濟。(當然,賽德是否人文、商業都做到,由進過戲院觀衆自由心證)

很奇怪,每個人都知道臺灣電影工業病入膏肓,僅靠熱愛電影創作人默默在撐着、ㄍ一ㄣ着。掌握資源的資源者好像永遠和電影工業接不上頭?!感覺有主事的行政長官現也多少了解電影媒體傳播力量,可就施力點完全不符實際狀況

一直有個疑問,這些年來,是因爲沒資金,就只能拍以人文觀點出發,用業餘素人的小成本電影?還是,這些電影人原本就愛用素人、或只想以人文創作方向劇本拿輔導金?那如果有了充裕資金,也擅用電影行銷,是否就能拍出有人文、有明星的商業電影?不瞭。

做爲一個純娛樂消費的觀衆來講,아줌마還是喜歡看明星卡司的商業電影。如果有很棒的劇本、跟厲害的商業導演,沒二話,아줌마一定走進電影院的。振興臺灣電影,可以先從恢復明星開始嗎?

說穿了,아줌마對金馬獎的認知,就是商業電影>人文藝術電影。同樣的,金馬獎典禮,沒有巨星站臺,沒有觀衆愛看的電影,誰會停下手上遙控器?不然,何必設星光大道?何必邀外國明星?

聊起星光大道,良心建議,不論金鐘、或金馬,可以取消星光大道上的訪問嗎?沒有一個主持人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做好熱場制式訪問場面。每次都冷爆、慘不忍睹。那個舞臺,不就是給媒體拍照?!就讓明星走過紅毯,站上去30秒,給媒體拍個夠。再不,就開放給現場記者發問,反正每個明星只有30秒時間,回不回答由明星自己決定。

頒獎人的臺詞劇本,就由頒獎人自己設計。只要主辦單位前一天把要頒的獎項、跟該注意的方向、原則,先給頒獎人,總彩排驗收。這些身經百戰的頒獎明星應該不會砸鍋吧?!看到沒有默契的頒獎人(組)按腳本進行,真的快凍死了@@~~。

아줌마是很愛看電影的,從小就愛看金馬獎。因爲可以看到自己喜歡的明星入圍、或拿獎。可惜,漸漸的,小時候喜歡的臺灣明星,跟아줌마一樣漸年華老去,也不再有電影演出。然後,我們臺灣也真的沒有明星了,就算金馬獎上得獎的是臺灣拍的好電影,沒有明星主演,也不會想看。

原諒아줌마看電影,總愛挑有好劇情的明星卡司電影。金馬典禮也是。

作者Enhsin Wu,坐在家裡,磕電視劇、孵文字的아줌마。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