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籃基因聯合創始人董小巖:以金融手段實現財務收益,迂迴解決創新藥支付難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佳英 廣州報道

12月12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旗下《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舉辦的 “2024(第八屆)21世紀大健康產業論壇”在廣州舉行。

論壇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重塑醫藥大健康格局”爲主題,邀請監管領導、知名學者、行業領袖等重磅嘉賓,圍繞創新生態系統、創新藥械“出海”以及智慧養老等話題進行交流研討。

在會上,錦籃基因聯合創始人、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董小巖強調:“當一個病無藥可治時,是科學問題;但當藥物已經發明但價格昂貴時,就變成了社會問題。科學家和企業家應避免將科學問題演變成社會問題,這需要全社會所有參與要素共同構建完善的生態系統。”

目前,基因藥物爲部分疾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治療途徑。通過一次性的治療,患者有望獲得長期甚至永久的治癒。董小巖進一步指出,更重要的是,從藥物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基因治療相較於傳統藥物治療方式更具經濟性。目前,已有基因治療藥物在美歐日本等國家地區上市,治療費用約爲200萬-180萬美元一針。然而,在中國,基因治療藥物能否以相對合理的價格進入醫保,仍是未知數。

不只是基因藥物,近年來各類創新藥支付已然成爲關注度最高的問題之一。

在董小巖看來,從更深層次上思考爲什麼中國長期以來在創新藥研發方面相對滯後。除了原創能力和科研水平較低以及資金不足等因素外,最核心的問題是藥物經濟學問題,這一問題在藥物研發的不同階段都有所體現。

在藥物研發早期,董小巖表示,被關注的主要是產業鏈中的臨牀CRO和CDMO等產業鏈中的要素,以致力於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隨着藥物臨牀安全有效性得到驗證,面臨上市,企業往往會提前建設商業化生產線以應對市場需求。然而,即便做好充分準備,藥物定價及醫保準入仍會帶來難以迴避的“顧慮”,創新藥研發企業信心弱的情況客觀存在。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是,企業創新藥若無法進入醫保或獲得足夠放量,將難以持續研發新藥,更無法在國際市場參與競爭。

董小巖直言,當藥物研發進入即將上市的階段,最終進入醫保的價格成爲核心問題。

在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的過程中,國家醫保部門一方面積極納入創新藥,另一方面則堅決清退那些療效不明確、易濫用、已被臨牀淘汰、長期未生產供應且存在可替代品的藥品,力求實現醫保資源“好鋼用在刀刃上”。

在2024年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中,有91種藥品新增進入。據國家醫保局介紹,新增藥品中38個是“全球新”的創新藥,無論是比例還是絕對數量都創歷年新高。

然而,對於特殊療法的創新藥,支付挑戰仍舊艱鉅。部分企業對藥物價格預期較高,顯著超出了醫保基金的支付意願。此外,一些創新藥年治療費用上百萬甚至高達數百萬元,也超出了醫保“保基本”的定位。

針對這一問題,業界有觀點認爲,目前,國家醫保對於談判藥的支付閾值難以拓寬,而商業健康保險則更專注於自費醫療費用,特別是創新藥械的保障。因此,“商保先行、基本醫保跟進”的模式更易形成共識,也更符合當前醫藥市場的實際情況。

在董小巖看來,要解決這一問題,制度創新、模式創新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過去,投資者通常關注藥品的銷售情況、數據增長率以及財務收入等指標,以此來刺激股市。而現在,企業可以嘗試轉變思路,是否可以通過提供免費藥物產生的虛擬價值來吸引投資者,進而提升公司價值。”董小巖指出,通過少量的資金投入,可以撬動巨大的市場價值,並通過金融手段實現財務收益,爲基因藥物等前沿領域的研發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由此看來,此設想實際上繞過了支付能力不足的難題,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財務實現模式。

董小巖也坦言,雖然可以根據患者的可支付性進行分類,對支付能力不足的患者給予特殊支持。但歸根結底,還需要得到國家政策的許可和支持,才能真正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