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歷史傷痕創作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寫大屠殺痛苦如磨難

南韓作家韓江2023年9月發表新書,在首爾面對媒體談論創作理念。(資料照/路透)

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再由女性脫穎而出,53歲南韓作家韓江以飽含詩意的筆觸面對韓國曆史創傷、從中揭露人類生命脆弱而獲得表彰。她是亞洲女性摘下諾獎文學桂冠第一人,作品以探索父權體制、暴力、悲傷、人性等主題爲特色,寫了大量短篇小說,中篇、長篇也累積不少。當年她發表以「光州事件」爲背景的小說《少年來了》後提及,自己是「把肉品放到火上都會覺得痛的人」,描寫屠殺對於她而言有如一場磨難。

韓江(한강,Han Kang)10日第一時間接獲諾貝爾委員會電話通知好消息時表示「非常感謝,非常驚訝,絕對榮幸」,當時她與兒子在首爾住所剛剛吃完晚餐,當天沒有工作,過得很放鬆,兒子知道她得了諾獎也很驚訝,母子會一起喝杯茶慶祝。韓江自稱在書本陪伴之下長大成人,「韓文書與翻譯書籍陪着我長大,我可以說自己是與韓國文學一同成長的」。她認爲「作家」是集體名詞,集體持續尋找生命意義,「有時迷惘,有時堅定,諸位作家所有努力與力量都是我的靈感」。

韓江表示,對於剛認識她的人,她建議從上一本作品《永不告別》讀起,也可選讀《少年來了》、《白》、《素食者》。2007年出版的《素食者》描述一名拒吃肉的女性面對周遭暴力對待,感性、挑釁、暴力兼具,畫面感滿點,這是她第一本翻譯成英文的作品,英譯本讓她獲得國際知名度,更讓她抱回國際曼布克獎。韓江說,《素食者》她寫了3年,「出於某些原因,這3年對我來說非常艱難」。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韓江作品主角多爲女性但常以男性視角敘事,例如《素食者》開頭,「我的妻子成爲素食者之前,我一向認爲她在各方面都是個毫無特色的人」。諾貝爾文學委員會成員帕姆(Anna-Karin Palm)建議初識韓江的讀者先看2014年發表、以1980年光州事件爲背景的《少年來了》,她評析,本書展現「生者與亡者總是彼此交纏,歷史創傷如何世代承襲」,韓江「強烈、抒情」的文筆撫慰了歷史暴力,「書寫非常溫柔但精準,對於喧囂的威權暴力帶來反作用力」。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韓江作品已譯成30多種語言,她正在寫下一本小說。英國《衛報》報導,如同2014年出版的《少年來了》以光州事件剖析歷史傷痕,2021年發表的《永不告別》以1948年4月3日在南韓濟州島發生的「四三事件」爲背景,描寫死難者家屬親友悲憤心聲。這場由左派爲阻止南北韓分裂發起的武裝起義事件遭軍警圍剿,血腥鎮壓持續了6年半,直到1954年9月21日才落幕,韓國當局長期阻礙真相追究,2000年纔開始調查。

《少年來了》對於光州事件學生與百姓遭血腥鎮壓的情狀詳細描述,例如喉嚨割開露出懸壅垂、腳趾腐爛腫脹「如同厚厚的生薑」,視覺感、色彩想像豐富。《衛報》2016年2月訪問韓江,她說,9歲以前住在光州,光州事件發生時她9歲,事件發生前4個月父親放棄教職舉家遷居首爾,她12歲才得知這場屠殺,當時家中書櫃頂層藏着一本由外國記者拍攝、秘密流傳的光州事件攝影集,她目睹一張五官遭砍傷的年輕女孩臉龐殘缺照片的瞬間,「內心深處有些柔軟的東西破裂了」。

她說,14歲時萌生以寫作爲職志的想法,少女時期遇到「爲何會痛苦?爲何會死亡?」這類經典問題,「我以爲書裡有答案,結果書裡只有問題,這些書的作者就像我們一樣脆弱」。當時她年紀太小,光州事件照片讓她覺得人類很可怕,「倘若20歲時纔看到,也許我會把仇恨聚焦在軍方與政府」。她心中有兩個謎團:人類爲何如此暴力殘忍?人們會如何對抗如此極端的暴力?

韓江在《少年來了》寫作過程研究了20世紀諸多黑暗至極的屠殺事件,除了韓國,這類事件也存在於奧許維茲集中營、波士尼亞等時空。韓江日漸擔心自己失去對於人類的信任,直到她發現一本民兵日記,內容提及「爲何我會有良心這種玩意兒,如此戳刺、打擊我?」,讓她的研究從暴力走向人類尊嚴。書中描述失蹤少年的魂魄際遇,韓江說,寫這些年輕人的遭遇對她而言是「磨難一場」,「我是個把肉品扔到火上也會覺得痛的人」,她想把自己的身體、聲音借給這些亡魂,然而每天在工作室動筆寫了幾行就寫不下去,非常痛苦。即使如此,韓江在個人官方網站寫下這句話:「慢慢地寫,我會持續寫出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