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共識,深入臨牀,共話兒童支原體肺炎診與治!| 呼吸大咖談

支原體肺炎是我國5歲及以上兒童最主要的社區獲得性肺炎[1]。本期內容主要圍繞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治療這一臨牀實踐問題分享了觀點。

結合指南,

解讀兒童支原體肺炎診與治

結合《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療指南(2023年版)》[1]回顧兒童支原體肺炎的定義、臨牀表現、診斷、鑑別診斷和治療,其強調了病原體特異性檢查[單份血清支原體抗體滴度≥1:160(PA法);病程中雙份血清MP抗體滴度上升4倍及以上)或支原體-DNA/RNA陽性]結合臨牀表現是現實檢查、輔助專科檢查(如可彎曲支氣管鏡)和影像學檢查的有效診斷思路。

在治療方面,兒童支原體肺炎治療的重點在於早期識別重症肺炎支原體肺炎(SMPP)以及暴發性肺炎支原體肺炎(FMPP)。並且臨牀醫生需要關注治療的最佳治療窗口期——發熱後5-10d以內,病程14d以後仍持續發熱,病情無好轉者,常伴有後遺症。

此外,個體化治療也是兒童支原體肺炎治療的重要版塊。對於輕症患兒,除抗支原體治療外,不應常規使用全身性糖皮質激素治療;對於重症患兒應採取不同側重的綜合治療(抗感染、糖皮質激素、支氣管鏡、抗凝等聯合),既要關注混合感染,也要準確識別、治療過強炎症反應及細胞因子風暴,若不及時控制,將可能增加混合感染和後遺症的發生概率。

共識解讀,

識別兒童重症肺炎臨牀預警信號

重症肺炎是全球5歲以下兒童病死的主要原因,早期識別重症肺炎的危險因素並及時預防和治療,可以有效地降低其病死率。在此,我們回顧了重症肺炎的不良預後、診斷標準變遷、國內外診斷標準差異等話題,並詳細解讀了最新發布的《兒童重症肺炎臨牀預警及早期決策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2]。

重症肺炎的早期預警信號包括臨牀表徵預警(重症肺炎患兒的臨牀表徵可作爲早期預警的評估項之一,其中患兒年齡<2歲是主要的預測因素)、分子標誌物預警(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等)、胸部影像學檢查特徵預警(如中量、大量胸腔積液和多葉浸潤徵象等)和臨牀評分模擬預警(如兒童早期預警評分、Williams患兒重症肺炎預後預測模型等)。

《共識》認爲,對重症肺炎患兒應遵循早判斷、早治療、早轉運的原則。基層醫療機構、上級醫院及重症監護室(ICU)均應按照相關指徵及時收治患兒。其中,兒童的早期干預決策包括評估建議、氣道管理、氧療、針對病原治療、抗炎治療及併發症的處理。

後疫情時代,

呼吸道病毒感染如何管理?

目前世界範圍內兒童呼吸道感染問題突出,病毒感染引發的氣道和肺部炎症反應是導致多種呼吸道不良結局(包括肺炎、重症肺炎等)的重要原因。近一年以來,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共同造成了兒童呼吸系統感染高發的態勢[3]。由於呼吸道病毒感染可損傷氣道上皮細胞屏障[4],同時呼吸道病毒常誘發過度炎症反應[5],如何優化對反覆呼吸道疾病感染的患兒的臨牀管理仍然是重中之重。

在討論環節,專家結合自身診療體會進行了分享。以往的經驗認爲支原體感染所致肺炎較病毒感染更爲常見,也更爲嚴重,但結合近些年的管理經驗和本次會議內容來看,任何呼吸道感染都可能引發嚴重的後果。同時,不同人羣感染同一病原體後表現各異,因此必須重視呼吸道感染的診斷、鑑別以及綜合管理。

2023年是支原體“大年”,同時還疊加有其他病原體(如流感病毒等)的流行,不同地域的感染情況也存在差異,因此臨牀醫生需要做好準備,合理應用藥物管理疾病症狀,改善患者遠期預後。

· 總結 ·

爲應對此前的支原體“大年”,本期呼吸大咖談就支原體肺炎的診斷與治療和呼吸道感染管理展開了探討,幾位專家通過精彩的專題演講和討論,對領域內的熱點、難點話題進行了深度論述。當前形勢對呼吸科和兒科提出了嚴峻挑戰,臨牀醫生需關注不同病原體感染的差異、合理應用治療藥物,提升診療水平和改善患者預後。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趙順英, 錢素雲, 陳志敏, 高恆妙,劉瀚旻等. (2023). 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療指南(2023年版). 傳染病信息.

[2]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兒童變態反應專業委員會,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 兒童重症肺炎臨牀預警及早期決策專家共識[J].中國實用兒科雜誌,2023,38(3):177-182

[3]新華社,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什麼?兒科專家爲您劃重點!2023.11.28. website: http://www.news.cn/2023-11/28/c_1129997915.htm.

[4]Vareille, M., Kieninger, E., Edwards, M. R., & Regamey, N. (2011). The airway epithelium: soldier in the fight against respiratory viruses.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4(1), 210–229.

[5]Dawre, S., & Maru, S. (2021). Human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nanotechnology-based approaches for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Life sciences, 278, 119561. https://doi.org/10.1016/j.lfs.2021.119561

[6]Wang, J., Jiang, M., Chen, X., & Montaner, L. J. (2020). Cytokine storm and leukocyte changes in mild versus severe SARS-CoV-2 infection: Review of 3939 COVID-19 patients in China and emerging pathogenesis and therapy concepts. 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 108(1), 17–41. https://doi.org/10.1002/JLB.3COVR0520-272R

[7]Johnson DW, Jacobson S, Edney PC, Hadfield P, Mundy ME, Schuh S. A comparison of nebulized budesonide, intramuscular dexamethasone, and placebo for moderately severe croup. N Engl J Med. 1998 Aug 20;339(8):498-503. doi: 10.1056/NEJM199808203390802. PMID: 9709042.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進行醫學科學交流,不用於推廣目的。

審批編號:CN-141878 過期日期:2025-8-19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